【摘 要】
:
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自此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拉开了序幕。近十年来,自贸区建设如火如荼,从初期萌芽于东部沿海到如今东中西部全方位覆盖,其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带动作用显著,也促进了地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其中第三批自贸区中,除了浙江、辽宁两个沿海省份,其余五个都是位于中西部的内陆省份,包含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和重庆五省市在内的十个片区。从沿海深入内陆,这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尝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自此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拉开了序幕。近十年来,自贸区建设如火如荼,从初期萌芽于东部沿海到如今东中西部全方位覆盖,其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带动作用显著,也促进了地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其中第三批自贸区中,除了浙江、辽宁两个沿海省份,其余五个都是位于中西部的内陆省份,包含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和重庆五省市在内的十个片区。从沿海深入内陆,这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尝试,是平衡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我国重视内陆地区发展、攻坚克难的重大决心,也体现了我国在探索开放型经济上已走上全新阶段。内陆自贸区设立以来,种种改革与创新都呈现出积极作用,对区域内出口贸易的促进显著。本文基于以上背景,以制度红利、外资溢出效应等方面理论为支点,提出系列假说,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自贸区建设对当地出口规模和出口产品结构能否产生积极作用,通过何种机制起作用。本文首先对自贸区建设影响当地出口规模和出口产品结构的理论机制进行说明,并得出一系列假说;其次,描述了内陆各自贸区的区位特征、功能定位、产业分布和制度创新成果,描述了内陆地区出口贸易现状,并对内陆自贸区建设与当地出口的关系走势进行分析;然后在内陆自贸区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框架下,采用双重差分法,基于2010-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匹配而得的城市面板数据,针对自贸区建设对当地出口规模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分别展开实证分析和机制检验;最后,总结相关实证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内陆自贸区建设对当地出口规模和出口产品结构有显著正向效应,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对出口规模而言,非省会城市的正效应大于省会城市,西部城市的正效应大于中部城市。第三,对于出口产品结构而言,省会城市的正效应大于非省会城市,中部城市的正效应大于西部城市。第四,机制检验表明,自贸区能够通过降低制度性成本和提高吸引外资水平扩大当地出口规模,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优化当地出口产品结构。本文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也提出了相应对策:第一,强化自贸区战略实施力度,持续完善自贸区全方位建设。第二,注重各自贸区的协同和差异化发展。第三,发挥自贸区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选择内陆自贸区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出口规模和出口产品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丰富了自贸区实证研究内容。第二,通过自贸区制度创新、外资进入和技术创新路径解释自贸区的促进作用,为出口的持续发展和优化提供新思路。第三,考虑到以往自贸区实证研究多利用省级数据,可能导致分析结果不具体、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本文利用地级市数据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所有内陆自贸区,使研究结果更加可靠。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体系的不断升级,单纯依靠国外引进技术对于促进我国工业技术进步所发挥的作用不断减弱,同时由于国际贸易摩擦的产生,创新传播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断,在此背景下我国必须重视本土创新源泉的开发,并依赖上下游行业的协同合作,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因此在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加快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坚持自主高效、安全可控,促使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显著提
在2020年11月举办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产业协同的作用,驱动创新发展。伴随着“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过渡的浪潮,“服务外包”和“制造外包”就是两种可以体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的分工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服务专业化水平,还使得两种行业的空间地理分布呈现集聚趋势。结合目前制造业逐步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的发展趋势,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型和支柱型产业,产品应用领域广,产量基数大。21世纪以来,钢铁产业的快速增长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但同时也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和碳排放重点行业,钢铁产业应强化减排共识,承担减排责任,为我国总体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出应有的贡献。“双碳”目标背景下,分析钢铁产业的碳排放脱钩状态,探讨钢铁产业碳减排路径,对钢铁产业科学制定碳达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经济赶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国腾飞令世界瞩目。但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生态环境频频发出警告,昭示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正在不断凸显激化,过往依托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是长久之计。环境资源作为公共物品,其具有的外部性特征要求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环境规制通过施加外在约束压力推动产业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
从开设经济特区、开放沿海经济区到积极寻求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再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践行,中国越来越深地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在深入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了解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而在全球价值链嵌入所带来的众多影响之中,人力资本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而现有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贸易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或是全
近些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界限逐渐模糊化,并呈现出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业寻求转型契机的突破口,通过强化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服务功能来塑造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而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不竭源泉,本文试图探究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以期为制造业突破发展瓶颈和推动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本文首先通过对现有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引出本文的核心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逐渐由高速增长发展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环境保护问题愈发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环境规制作为一种约束性力量,对保护绿水青山、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支撑、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路径。本文将以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水平为机制变量来研究环境规制对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在对环
中国的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迅速崛起,但是其中也存在着大量以环境换经济的情况,这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各行业如何实现绿色增长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强烈关注。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服务业的贡献占比已经超过了50%,服务业通常被认为是“绿色的”、“无烟的”产业,但实际上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产生的能源浪费和碳排放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此时通过提高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最惠国条款(以下称MFN条款)所造成的反垄断案例引人深思,其带来的限制竞争的效果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监管机构的重视,并且MFN条款作为一种纵向约束,却能够产生横向合谋的效果,监管应将其按照纵向协议进行责任认定还是按照横向协议进行审判始终存在争议。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无论是传统经营模式还是互联网经济环境,MFN条款的反垄断问题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分析,以证实相关市场的反竞争效
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与东盟国家、与俄罗斯和巴西等国的贸易成为新的增长点。从中国政府政策导向来看,一是持续鼓励扩大进口;二是持续鼓励以企业为主体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多元化市场有助于避免鸡蛋都装进一个篮子的风险,但是国际市场越多元化对企业作用就越好吗?事实上,已有文献研究表明企业倾向于从同一个国家进口,且从同一个国家进口制造品和服务品的企业生产效率往往较高,然而这些研究仅是基于比利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