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杭州:中国现代散文中的杭州想象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ktime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域文学研究,侧重从地域文化视野中透视特定地域文学的独特质地、品格和独创性成就。地域文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式,已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地域文学视阈内,由两浙文化传统孕育的两浙文学应是中国各地域文学中最富有生气的部分之一。杭城美景和钱塘文人则是这最富有生气部分中的典型。就地域文学的生存形态而言,散文表达作家情绪、感受的直接性,蕴藉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是所有文体中表露地域文化观念、文化质地最显著、最突出的一种。所以在剖析杭州城市文学的具体文学形态时,本文特选择散文加以研究。论述的具体内容是20世纪散文作家的杭州想象与记忆,旨在探讨20世纪散文中的杭州城市形象建构以及建构背后的文化意识与审美观念,从而显示散文作家与江南城市之间复杂的“人—地—文”关系。论文的导论部分阐明了这一论题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论文创新点及主要的研究方法。论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围绕抒情主体观察杭州的美学视角,探讨其多维的表达方式。透视这些承受着启蒙、政治以及欲望话语的“抒情主体”在遭遇杭州之后,如何展现其特殊的心理机制和审美情趣。第二章探讨的是现代散文作家对杭州的第一种态度:赞美。持这种态度的散文作家无疑是用仰视的眼光来看城市的。城市的这一切让作家放弃应有的理性而说出膜拜之词、溢美之语。第三章探讨的是现代散文作家对杭州的第二种态度:批判。持这种态度的作者不再局限于对象本身,而是跳出对象。手中握着一把尺,对城市的一切,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进行评头论足。第四章探讨的是现代散文作家对杭州的第三种态度:建构。持这种态度的作家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意识,喜欢从文化层面来把握城市的文化精神,探寻杭州城市的文化特性.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语。一个城市的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存在于现实和想像中的文化更加意味深长。这也就是“文学杭州”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从编码方案、关键技术和评价准则3个方面综述了立体视频图像编码研究的发展.阐明了各种编码方案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详细分析了立体视频图像编码中视差估计、运动估计、遮挡检
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新了大部分在校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然而网络在带来更加便捷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充斥着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这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
针对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急疏散问题,在分析和比较现有疏散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人员疏散模型。该模型把反映恐慌心理的紧张程度的量化公式引入社会力模型,并考虑了个体
多年来,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广受责难、备受争议的,众多专家学者指责其耗时多、效果差。中小学生不善于独立阅读文章,普遍害怕作文,甚至许多大学生读起文章来也结结巴巴,提笔错字,词不
"十二五规划"布局调整后的洪湖市第五小学是一所涵盖11个村,集小学、学前教育于一体的农村小学。学校面积为1334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6个,在校学生867人,在编在岗教师44人,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