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的浙江民间赈灾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dongx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抗灾、减灾、赈灾就成了关系到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同时,灾荒史的研究是我国经济史、社会史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对传统社会末期民间赈灾的研究,还有大量必需的研究工作要做。本文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灾害保障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清前期的浙江民间赈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文章共有前言、正文、参考文献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清前期浙江发生的各类灾荒以及政府赈灾,为下文对民间赈灾的研究构筑一个平台。文章通过借鉴学界已有的成果并对其分析,认为清前期的浙江不仅每年受灾的州县多、范围广,而且受灾频率高,几乎是十年一灾。同时政府虽然有一套成熟的赈灾制度并且也确实进行了赈灾,如进行了大规模的蠲免和赈济,但这些赈灾措施不足以消除灾荒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在在实际的赈灾过程中弊端丛生,也消弱了其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清前期浙江民间赈灾兴起的背景和赈灾的主体。清前期浙江民间赈灾兴起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政府对民间赈灾的鼓励、传统社会行善思想的作用、人民群众斗争胜利的结果。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当时的宗族组织、乡绅、地主、富民、商人、妇女以及僧道群体等以各种方式在不同的范围内展开了赈灾活动,帮助灾民度过灾荒。第三部分探讨了清前期浙江民间赈灾的方式和社会效果。清前期浙江民间的赈灾方式主要有煮粥赈济、低价粜粮或无偿散米、低息借贷或减免债务、施衣施药施棺以及解救妇女儿童等,通过对这些赈灾方式以及绍兴府余姚县和严州府淳安县的两次民间赈灾的具体运作方式的分析,看出民间赈灾呈现出及时简捷性、灾后被动性、自发散漫性、捐赈者层次不一等几个特点,同时这些赈灾活动对促进当时的社会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避免次生性灾害的发生、弥补政府赈灾的不足和弊端、降低人口死亡率和减少人口大规模迁移、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等。第四部分讨论了在传统社会末期浙江民间赈灾在浙江传统社会赈灾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在传统社会末期,小农抵抗灾荒的能力十分低下,其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和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合理:政府赈灾也无法有效的克服其自身弊端,其原因在于传统社会专制集权制度的腐朽和落后;因此民间赈灾则成了清前期赈济灾民、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比不可少的行为,这对国家统治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够减轻国家经济负担,但夺取了政府赈灾的部分权利,动摇和分化传统的专制集权制度,反映出传统社会政治制度开始出现危机。
其他文献
美国黑人城市化是探索美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切入点。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美国黑人有些双重经历,这包括物质层面的和精神文化层面的。以20世纪初期美国黑人在纽约哈莱姆社区的经历
我国近代档案史料浩如烟海,错综复杂,引起了许多史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探索和研究。虽然近代档案史料繁多,记载详尽,我国近代档案史料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或被损坏,或被遗失,或被篡改,史
本文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的美国作为历史背景,把西奥多·罗斯福领导的改革作为研究对象,并探究改革背后的推动力,对西奥多·罗斯福的改革进行整体性研究。全文内容可以分为
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都是古代翻译的主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都经历了直译、意译、直译意译有机结
御史制度是传统中国监察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制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官吏的廉洁尽职和政治秩序的稳定,但无可否认,作为清代监察机关的都察院,其作用较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