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a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作为首批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中优先控制的12类持久性有机污染之一,PCBs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多种毒性效应,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和生物放大作用,引发人和动物免疫系统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目前生物修复技术因其经济可行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我国常见植物毛白杨和芦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PCB3进行两个浓度(20μg/mL和2μg/mL)暴露试验研究杨树和芦苇对PCBs的富集和降解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毛白杨和芦苇进行两个浓度(20μg/mL和2μg/mL)暴露试验,发现PCBs在毛白杨和芦苇各器官中存在明显的分布差异。其中在高浓度(20μg/mL)暴露试验中,毛白杨器官中PCBs的含量表现为根>叶>茎,芦苇器官中PCBs的含量表现为根>茎>叶;在低浓度(2μg/mL)暴露试验中,毛白杨器官中PCBs的含量表现为叶>根>茎,芦苇器官中PCBs的含量表现为根>叶>茎。分析原因后发现:植物器官内的PCBs含量与暴露浓度和植物叶片的结构可能有有直接关系。2.分析两个浓度暴露下,PCBs中各氯代物在毛白杨和芦苇中的比重发现:毛白杨和芦苇器官中2氯、3氯和4氯的比重大于PCB3,而5氯(包括5氯)以上的高氯代物的比重远远低于PCB3。所以推测毛白杨和芦苇器官可能将PCBs中的5氯以上(包括5氯)的高氯代物通过脱氯作用降解为低氯代物,而且脱氯作用也可能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3.试验以PCB81、PCB118、PCB105和PCB157为研究对象,研究毛白杨和芦苇组织内共平面PCBs的生物修复效应。研究发现:低浓度暴露时,dl-PCBs在芦苇器官的含量顺序为根>茎>叶,dl-PCBs在毛白杨器官的含量为叶>根>茎;高浓度暴露时,dl-PCBs在芦苇器官中的含量顺序为根>茎>叶,dl-PCBs在毛白杨器官中的含量为根>叶>茎。分析认为毛白杨和芦苇对dl-PCBs的吸收可能与暴露浓度和植物叶片结构有关。4.通过对比高浓度和低浓度暴露时毛白杨和芦苇器官中dl-PCBs的比重,发现除了低浓度暴露时芦苇根内PCB105的比重大于PCB3外,其它器官和浓度的dl-PCBs均小于PCB3中的比重。分析认为芦苇和毛白杨各器官均可能对dl-PCBs有一定的修复作用。5.通过对毛白杨和芦苇植物各器官内PCBs的组成分分析,推测毛白杨和芦苇对PCBs有一定的生物修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