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纳米氧化锌因其性能优越已大量用于日常生活及生物医学领域。全面研究纳米氧化锌的毒理学效应对其安全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母乳喂养对母婴健康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哺乳期纳米材料暴露的相关问题却鲜少得到关注。研究目的明确纳米氧化锌哺乳期暴露是否对乳汁、乳腺组织及血乳屏障产生影响;探讨纳米氧化锌造成血乳屏障损伤的具体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TEM、DLS等表征纳米氧化锌。采用C57小鼠尾静脉暴露纳米氧化锌
【基金项目】
:
2+/Erk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调控纳米氧化锌致味觉障碍的相关机制研究.课题编号:81870786.课题直接经费:53万元.起止时间:2019.01-2023.12','0001','ApLJNybhrH-9KFRZ4dAaWaH8MzCi_eP-lQi3Qgd-wLM7VJZOP0V1hA==');
">课题组成员(7/8).国家自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纳米氧化锌因其性能优越已大量用于日常生活及生物医学领域。全面研究纳米氧化锌的毒理学效应对其安全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母乳喂养对母婴健康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哺乳期纳米材料暴露的相关问题却鲜少得到关注。研究目的明确纳米氧化锌哺乳期暴露是否对乳汁、乳腺组织及血乳屏障产生影响;探讨纳米氧化锌造成血乳屏障损伤的具体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TEM、DLS等表征纳米氧化锌。采用C57小鼠尾静脉暴露纳米氧化锌为动物模型,明确其是否能够通过血管内皮屏障。采用哺乳期SD大鼠暴露纳米氧化锌为体内模型、EpH4-Ev细胞作为血乳屏障体外模型,利用ICP-MS、跨膜电阻仪、免疫荧光染色、免疫共沉淀等技术,明确纳米氧化锌是否损伤血乳屏障;并探索其造成血乳屏障损伤的具体机制。结果1.纳米氧化锌为切面六边形的短棒状,原始粒径约50nm,在纯水、生理盐水及培养基中有一定团聚及溶解。2.尾静脉暴露纳米氧化锌后,肝、肾、脾中锌元素水平显著升高;出现组织病理改变;内皮细胞间连接相关蛋白的IHC染色阳性率显著下降。3.纳米氧化锌哺乳期暴露,导致SD大鼠乳汁及乳腺组织中锌元素水平显著升高,TEM、IHC染色及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乳腺上皮细胞间连接破坏。纳米氧化锌暴露导致EpH4-Ev细胞屏障紧密连接(TJ)相关蛋白occludin、ZO-1、claudin-3 下调,claudin-4 不变;粘附连接(AJ)相关蛋白 E-cadherin、α-catenin及β-catenin蛋白水平不变,但相互结合减少,而p-β-catenin上调。4.乳汁成分无显著改变。各组子代大鼠脑、肝、脾、肾中锌元素水平无显著差异;纳米氧化锌暴露组子代大鼠脑T-AOC及MDA水平升高;水迷宫行为学测试无显著差异。5.哺乳期SD大鼠乳腺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出现异常;EpH4-Ev细胞ROS水平显著增高;IHC染色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乳腺组织及EpH4-Ev细胞的MKK4及JNK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ROS抑制剂NAC能抑制上述变化;加入JNK激活剂Anisomycin与纳米氧化锌产生相似效果。6.JNK抑制剂SP600125显著提高纳米氧化锌破坏EpH4-Ev细胞屏障所导致的TEER值下降,并抑制β-catenin蛋白磷酸化;纳米氧化锌刺激导致EpH4-Ev细胞小泛素化相关蛋白SUMO-1水平显著增加;ZO-1被小泛素化后致TJ复合体解体。结论纳米氧化锌哺乳期尾静脉暴露,会损伤并穿过内皮屏障,在乳腺组织中沉积,损伤乳腺上皮细胞间TJ及AJ复合体,从而导致血乳屏障完整性破坏,纳米颗粒及锌离子进入乳汁中。纳米氧化锌主要通过内吞进入细胞后刺激其氧化应激反应,产生过量ROS,激活MKK4,进而激活JNK破坏乳腺上皮细胞间TJ及AJ,通过不同机制导致其降解。本课题结果提示哺乳期女性应谨慎接触含纳米材料的相关产品,并为深入了解纳米材料与人体屏障相互作用机制提供新的见解。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因其具有良好的成牙潜能、获取方便、来源广泛的特点,被认为是牙髓再生术的理想种子细胞。研究发现Mg2+转运蛋白TRPM7和CNNM4突变后导致牙本质矿化不全,低Mg2+饲料饲喂小鼠使牙本质和牙釉质矿化明显不足,表明Mg2+在牙发育矿化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Mg2+及其转运蛋白TRPM7诱导
结直肠癌(CRC,colorectal cancer)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分别排名第三和第二位。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是居高不下,并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多种信号通路和基因变化参与调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胺(Polyamine)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往往需要维持多胺的高
背景肝切除术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由于肝脏解剖复杂,即使采用先进的出血控制、肝实质离断及止血技术,术后仍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复杂性肝癌(complex hepatic cancer,CHC)手术。C ouinaud分段法是依据肝脏解剖标志进行人工分段的,而血流拓扑学分段法是依据门静脉在肝内的血流拓扑结构关系进行分段的,两者均在临床广
研究背景胃癌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主要的恶性肿瘤致死病种之一。目前,其治疗效果和预后不尽如人意,亟待开发新型抗癌药用于进展期或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近年来,以自噬为靶点的治疗是癌症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植物来源的化学物质是临床药物的宝贵来源。海南地不容含有克班宁、氧化克班宁等多种天然的阿朴啡生物碱。尽管有研究表明,克班宁对一些癌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但氧化克班宁在癌细胞中的作用和机制鲜为人知。
背景:神经胶质细胞瘤(glioma)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等特点,目前无最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给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深入解析胶质瘤的发病机制是未来降低发病率、复发率及死亡率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重大需求。已有的研究表明:微环境在肿瘤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执行者,在利用肿瘤微环境的同时,还
研究背景和目的: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a)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2%[1]。全球范围内,每年新诊断的膀胱癌患者超过350,000名[2]。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泌尿系肿瘤的首位,男性患病率是女性患病率的3倍,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主要发病年龄位于50~70岁[1],近年来发病率呈现稳中上升趋势。其中,大约90%的膀胱癌为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癌的复发
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全球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六位,死亡率位第四位。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HCC-ICC
第一部分 新西兰兔脊髓血供来源的解剖学研究目的:描述新西兰兔脊髓各节段血供的来源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10只成年新西兰兔,从升主动脉灌注红色硅胶,经10%甲醛溶液固定后,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新西兰兔的颈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胸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肋间最上动脉、肋间动脉和肋下动脉;腰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腰动脉、骶正中动脉;骶尾段神经根丝主要由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供血。供应脊髓的
研究背景与目的母体产道中的脱落胎儿细胞由于含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以及胎儿的整套基因组信息,而在非整倍体疾病、染色体微缺失、单基因性疾病以及新生儿溶血病等遗传性疾病的无创产前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脱落胎儿细胞的分离与鉴定仍缺乏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此外,目前尚缺乏对这些稀有细胞进行充分的胎源性验证;另外,目前这些稀有胎儿细胞在单基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应用仍需探究。因此,在本课题中,我们将建立一种快
背景黄韧带肥厚是腰椎椎管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时会压迫神经根和马尾,导致腰部疼痛及间歇性跛行。尽管有研究认为黄韧带肥厚可能和各种炎症因子、生长因子、老龄及机械应力有关,但是导致黄韧带肥厚的关键分子及其调控机制仍然未知。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尚未发现关于黄韧带肥厚分子机制的体内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发现黄韧带肥厚的关键调控蛋白,探索其调控细胞外基质形成的机制。2.建立小鼠黄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