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睦邻友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间广为流传着“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反映出友好邻里关系对于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但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冲击着城乡社区的邻里关系,居民之间的交往互助受到影响,这一现象引起国家与相关学者的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2017年6月,国家提出要“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1。努力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共同体,成为城乡社区治理的时代新要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睦邻友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间广为流传着“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反映出友好邻里关系对于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但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冲击着城乡社区的邻里关系,居民之间的交往互助受到影响,这一现象引起国家与相关学者的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2017年6月,国家提出要“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1。努力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共同体,成为城乡社区治理的时代新要求。学者们通过对社区个案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经济因素,特别是收入差距,是影响社区邻里互助的重要因素。却鲜有作者使用数据证明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以此为契机,本文借助2018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追踪调查数据,选择多元线性回归与泊松回归的计量方法,利用社区代码将个人问卷数据、家庭问卷数据以及村居问卷数据进行整合,并以社区为单位求取所有个体样本、家庭样本变量的均值,从社区邻里互助频率、社区邻里互助规模以及社区邻里互助方式三个方面着手,研究社区内部收入差距对社区邻里互助关系的影响,并进一步考虑高、中、低三类收入差距水平的社区差异,展开讨论,探究其具体影响效应。主要研究发现:(1)整体上看,社区邻里互助水平会随着社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呈现上升趋势。(2)收入差距越大,社区邻里间的互助活动越频繁。在全样本回归中,收入差距每增加一个单位,社区邻里互助频率增长41.1%,收入差距对社区邻里互助频率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3)收入差距较大的社区,居民在社区能够获得帮助的邻里人数更多。收入差距每增加一个单位,社区邻里互助规模增加77.1%。(4)收入差距对社区邻里方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社区收入差距每增加一个单位,居民邻里情感互助增长89.2%,居民邻里决策互助增长84.2%,居民邻里物质互助增长92%,即社区收入差距越大,越有利于提高居民间的情感互助、决策互助以及物质互助水平。(5)在收入更平均的社区中,收入差距地扩大更有利于提高居民邻里互助水平。区分高、中、低收入差距水平的社区进行回归,发现在低收入差距等级的社区中,收入差距对社区邻里互助频率、互助规模、情感互助以及决策互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回归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1)政策干预保障性住房区位选择,避免贫困区的聚集;(2)培育社区互助服务组织,搭建邻里互助桥梁;(3)创新互助“互联网+时间银行”机制,加强社区邻里利益关联。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具备较高知识水平、能力、经验的高质量人才逐年增多。但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中各类用人组织所提供的岗位与人才素质难以匹配,导致许多高质量人才从事学历、技能要求较低的岗位,形成了资质过剩情况。如何顺应这种发展趋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使这些资质过剩群体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是学者开始关注的问题。同时,创新能力作为新时代企业的重要竞争力之一,对组织能否在迅速更新换代的市场中立足有着重要决定作用。
随着劳动力市场“内卷”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拥有高学历、高技能及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只能从事低于自身资质水平的工作,产生一种被“大材小用”的感觉,也就是资质过剩感。已有研究表明资质过剩感会使员工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降低他们为组织做出贡献的意愿,甚至导致他们表现出不利于组织的行为。因而资质过剩现象的出现虽然为组织引进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使组织在管理资质过剩员工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何降低资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日益加速,组织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此种情境下,组织的经营风险急剧上升,组织内部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难以灵活、迅速和有效地应对环境带来的突发性挑战。在此情境下,组织需要员工积极主动地引入新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促进组织高效地运转和发展,员工主动担责行为则是这一类组织期望的员工工作行为。主动担责行为的产生与否受到多种因
市场快速变化和技术革新要求组织实现变革以应对新环境和新挑战。员工处于组织变革落地的第一战线,对变革的支持是组织变革成效的关键。然而在管理实践中,组织变革带来的变化风险和不确定性极易引起员工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使其对变革产生消极的评价和行为,严重阻碍了组织变革的顺利推进。人际情绪管理是指个体缓解或者消除他人负面情绪的行为手段,具体划分为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以及反应调整四个方式。已有研究证实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组织所处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挑战迫使组织不得不进行变革、改进。在这种情境下,管理者不再只是要求员工完成岗位的本职工作,更期望员工主动挑战现状,为变革、改进现状付出建设性的努力,以帮助组织应对各种内外部挑战,为组织发展提供助力。已有研究证明主动担责行为能为组织带来积极的影响,主动担责的员工会积极主动突破角色期待和工作职责,在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等方面变
无论处在何种社会环境下,创新永远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法宝,组织创新的重要能量来源正是员工的创造力。在组织环境中,对创造力的评价往往是领导的一种主观评价,这种主观评价常常会被领导自身能力、个人偏见等因素左右,进而产生误差。而作为一种能产生创意的能力,创造力并不能代表创新的整个过程,完成创新还需要创意后续的落地实施。随着对创新过程的深入探讨,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将创意提出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随后会被顺
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知识成为了组织竞争的重要要素和优势资源,这对组织高效获取和利用知识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隐性知识是组织中的重要资源,隐性知识共享在提高团队绩效表现、组织创新绩效与组织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组织取得卓越成就和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隐性知识也是员工自身获取竞争优势的宝贵资源,共享行为并不轻易产生,文献也表明,组织通过强制手段并不能对共享行为取得良好的促
农民工欠薪问题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的岁末年初都是农民工讨薪高峰期,其中,工程分包模式下的农民工欠薪问题尤为突出,这严重侵害了广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和基本权益,损害了农民工的生活安定感和幸福感,严重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和社会整体秩序的稳定。因此,本文以工程分包模式下的农民工欠薪预警为研究对象,将欠薪治理关口前移,构建欠薪预警指标体系,从源头上预防欠薪问题的发生。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梳理我国欠
近年来,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该群体进城务工的职业追求和就业观念逐渐多样化,从争取基本的就业权、报酬权扩展到谋求职业福利、个人价值实现。但在现实中,这些诉求常常无法满足,劳动权益受损状况时有发生,不仅导致了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下降,还使其产生离职倾向,呈现出工作不稳定的现象。较强的流动性不仅使他们人力资本积累变得更困难,还会让雇主企业更难为其付出成本开展培训、提高待遇。因此,本文在
农民工群体是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劳动状况反映了整个劳动世界的状况。近年来,农民工超时劳动引发的劳动纠纷越来越多,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界的重点关注。农民工的超时劳动既受企业不合理劳动规章制度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也受农民工个人劳动报酬水平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在农民工群体劳动报酬水平总体较低时,农民工会自愿减少闲暇增加劳动时间,甚者会出现超时劳动来获得更多报酬的状况。因此,本文从农民工期望增加劳动报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