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体内存在炎症免疫反应失衡,IFN-γ、IL-4两种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应答。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通过影响患儿体内IFN-γ和IL-4水平,从而调节炎症反应,活化Th1/Th2平衡,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PS治疗前后血清中IFN-γ、IL-4的浓度水平,以及动态监测IFN-γ/IL-4比值的变化,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清Th1/Th2平衡的影响,并且通过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肺气漏等合并症及转归,间接反映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免疫调节作用。此外,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清IgE水平变化以了解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NRDS患儿将来患呼吸道感染及婴幼儿哮喘的风险的影响,从而为哮喘的早期防治提理论依据。 方法:研究对象:邯郸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自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期间收住院的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人。入选标准: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诊断标准。且具有以下特征:①早产儿,生后6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②胸片变化,为增加可比性只选择Ⅱ级及以上改变者;③血气分析为低氧血症或/和高碳酸血症;④排除B族溶血性链球菌等宫内感染;⑤排除ARDS、湿肺、吸入性肺炎。生后24小时内住院。3、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入院1小时内应用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家长同意参加本试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畸形;患儿胸片Ⅰ级改变,不需要机械通气者;家属不同意参加试验的患儿。符合纳入标准的共有58名患儿,其中20例患儿因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未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只给予机械通气和其他一般治疗,作为对照组;另外38例患儿入院1小时内应用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作为PS组;所有入选的病人均记录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入院时出生时间和分娩方式,并且在0小时(机械通气时),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各采静脉血2ml,所取标本以3000转离心10分钟,取血清后置于-20℃冰箱冻存备检。实验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ELISA)检测5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0小时,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血清中IL-4、IFN-γ及IgE的浓度,并同时记录动脉血气、呼吸机参数,计算氧合指数(OI=FiO2×MAP×100/PaO2其中FiO2为吸入氧浓度,MAP为平均气道压力,单位为cmH2O,PaO2为动脉血氧分压,单位为mmHg。)和IFN-γ/IL-4比值。本试验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规程进行。对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⑴用药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入院时出生时间、分娩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对照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明显高于PS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PS组肺部顺应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氧合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肺气漏发生例数高于P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组治愈好转率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对照组与PS组两组患儿在生后0小时,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血清γ干扰素、IL-4浓度水平均呈逐渐递增趋势。PS组γ干扰素血清浓度平均值低于对照组,而IL-4血清浓度平均值高于对照组。PS组患儿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后,血清抗炎因子IL-4水平较前明显增高,而血清促炎因子IFN-γ增高幅度远远小于对照组。随着时间推移,PS组血清中促炎因子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抗炎因子IL-4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48小时、72小时两组之间两种细胞因子水平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⑷在0小时、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对照组和PS组的IFN-γ/IL-4的比值结果均呈下降趋势,且PS组下降更明显,治疗后48小时、72小时两组之间IFN-γ/IL-4的比值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⑸在0小时、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对照组和PS组血清中IgE浓度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且对照组平均值明显高于PS组,在治疗后72小时两组之间IgE浓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IFN-γ、IL-4两种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介导了新生儿肺损伤。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调控失衡在NRDS病情发生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②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具有调节肺泡壁表面张力,保持肺的顺应性,降低氧合指数,改善患儿氧合状态,从而缩短机械通气和氧暴露时间,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治愈好转率,降低气漏发生率及死亡率。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以降低血清促炎因子IFN-γ浓度,提高血清抗炎因子IL-4浓度,促使Th1/Th2平衡向Th2倾斜,发挥下调炎症反应、减轻肺损伤的作用,同时使机体抗炎症反应能力显著增强。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通过调节血清IFN-γ、IL-4浓度水平,活化Th1/Th2平衡,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④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下调患儿血清中IgE水平,可能会降低幼儿期患反复呼吸道感染、婴幼儿哮喘的风险,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