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运用“灵魂”意象,创造了一个独具艺术气质的世界;一个没有经过公众和君子们用眼光过滤过的世界;一个怪诞、疯狂、超越正常秩序的世界;一个将孤独个体的阴暗心理和悲剧色彩烘托为具有更新意味的节日狂欢的世界;一个原始的、充满民间想象的、具有再生能力的世界。因此,深入研究鲁迅作品中的“灵魂”意象,对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和艺术生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对把握鲁迅生命的完整性、深刻性、丰富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灵魂”意象着手,分析鲁迅作品中“灵魂”意象形成的各种渊源与表现。通过探讨鲁迅作品中的“灵魂”意象与鲁迅的学习、生活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以及所体现的个人气质之间的关系,体味鲁迅创造这一独特世界背后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和自觉意义;开启鲁迅的文化观之于现代人的意义的有益思考。首先,论文涉及的鲁迅“灵魂”世界,是鲁迅对现实世界的关照,是其“国民性批判”的拓展。在描写“灵魂”系列时,写出了人们都是看客,他们麻木、冷漠,“植物性”的缺乏求生意志的活着;允许一个个伪士粉饰着这个丑陋的世界;容忍一朝朝野蛮的暴君统治着这个黑暗、残酷的世界;豢养了许许多多畸形的负义的毫无感恩心,没有道德底线的灵魂。因此鲁迅希望人们能捣毁真黑暗的地狱,摆脱奴隶思想,从此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其次,爱夜的鲁迅,常常觉得自己身上有着“鬼气和毒气”,却“想要去除而不得”,只能将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悲哀着的灵魂诉诸于“鬼魂”世界。那陷入“无物之阵”的战士,那不断求索的“过客”,那“孤独的雪”等等都体现了鲁迅这种“被上帝弃绝于世”的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同时,对死亡的恐惧也令鲁迅笔下的“鬼域”世界充满了阴森,恐怖的气氛。不过鲁迅绝不仅仅停留在这种阴暗的绝望之中,而是在绝望中进行反抗,发出生的诅咒、愤激、赞叹、企慕及欢呼的声音。再次,鲁迅常觉得自己所住的“并非人间”,在现实的世界里充满了恃强凌弱、诈伪无耻、猜疑相贼、冷酷无情;缺少最起码的人间“爱”与“诚”。因此,希望用另一世界的“鬼魂”意象来唤起人与人之间的“真爱”与“赤诚”。接着,论文对民间文化进行叩问,试图从“灵魂”意象中,寻求到真的人性及人生。作为“反传统的启蒙者”,“反启蒙的清醒者”,鲁迅对于传统文化,一面苦于其在自己身上留下“毒气和鬼气”,希望自己这一代“背着因袭的负担”,“肩住黑暗的闸门”,让青年少读或不读中国书,以免受传统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清醒的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其中民间文化,仍然有一些真的“人性”、“人情”及值得赞扬的民族精神,可以呼唤在现代中国“复活”。最后,本论文从艺术风格上对鲁迅的“灵魂”意象进行全面的把握,探寻其进行黑暗主题写作的内部驱动力,使得读者能从另一面接近鲁迅。正如厨川白村所说,真正伟大的作家,其作品的风格是复杂的,其情感、表达方式的多重性注定了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交杂在一起。鲁迅以整体象征的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精神和思想具象化到“鬼魂”世界中,开启其黑暗主题的表达,是非现实主义但又是现实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