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ADC值对腰椎间盘退变、急性外伤的应用价值及正常腰椎间盘的ADC值范围。材料和方法:受试者64人:30名健康志愿者、30例腰痛患者、4例急性外伤者。所选志愿者(男13人,女17人,年龄范围18-35岁,平均年龄28岁)均无腰痛、腰部外伤或手术史。所选患者(男20人,女10人,年龄范围18-70岁,平均年龄39岁)为2009年12月至2011年3月间因腰背痛就诊者,20例患者自述有单侧或双下肢放射痛,6例伴有下肢无力或间歇性跛行等症状,4例有外伤史。4例外伤患者(1男,3女,年龄范围18-32岁,平均年龄25岁),自述暴力外伤3日内入院检查。为了简化样本参数,我们事先做了初步筛选,剔除了少量病例。剔除标准如下:1、过度肥胖或过度消瘦者:我们选取体重在标准体重±20%受试者,尽量减少体重的影响。2、18岁以下及70岁以上受检者,本试验选用成年人,尽量减少年龄因素的影响。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分别独立对T2WI椎间盘改变进行评价,包括(1)椎间盘高度;(2)椎间盘信号;(3)髓核内裂隙。凡出现上述一项异常者即为退变椎间盘,其余判定为正常椎间盘,并据此分为退变组和正常组。应用Functool2软件进行ADC图计算,在L1-S1之间5个椎间盘内放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并测量每个椎间盘的ADC值。对志愿者椎间盘ADC值与解剖位置进行相关分析,并且比较退变组与正常组椎间盘ADC值的差别。结果:(1)30例志愿者的腰椎间盘中,ADC值与其解剖位置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正常椎间盘的95%的可信区间是1.85×10-3-1.91×10-3mm2/s。(2)30例退变者腰椎间盘呈现一种规律:近头侧的椎间盘ADC值较近尾侧的椎间盘高,在L1至S1椎体间,L1/2椎间盘ADC值大于L5/S1椎间盘。(3)轻度退变组和重度退变组间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对于急性腰椎间盘损伤的鉴定,通过跟踪随访,DWI图像上高信号区有缩小趋势,ADC值大致显示减小趋势。结论:(1)正常椎间盘的ADC值与解剖位置没有相关性,其正常值范围为(1.88±0.18)×10-3mm2/s(2)病损者腰椎间盘平均ADC值为(1.74±0.31)×10-3mm2/s,变化规律为:近头侧的较近尾侧的高,在L1至S1椎体间,L1/2椎间盘ADC值大于L5/S1椎间盘。(3)急性腰椎间盘损伤患者的随访DWI图像和ADC值对于法医学鉴定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