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对华为的形象建构与“科技威胁论”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eace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之后,西方主流媒体掀起了对“中国威胁论”的新一轮集中报道,《外交政策》、《经济学人》炒作中国的锐实力,法国的《世界报》、德国《明镜》周刊刊登“中国赢了”的主题封面等。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直接指出中国是“首要威胁”,2018年美国率先发动中美贸易战,表面上是要求重建公平的贸易规则,实则是对正在崛起的中国高新科技产业的打压。中国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给经济、军事、数字通信等领域带来辐射效应,某种程度上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中国科技威胁”作为新阶段“中国威胁论”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美国主流媒体中被频繁提及。研究发现,作为美国的重点打压对象,中国民营企业华为在“中国科技威胁”的话语建构中首当其冲。作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和服务提供者,华为一直在美国市场遭受排挤,其5G网络建设和智能手机业务均受到美国政府的打压。本研究在框架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甘姆森的“诠释包裹”路径分析两家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对华为的报道,研究其对华为形象的塑造和“中国科技威胁论”的话语建构。结果发现,华为在美国主流媒体眼中具备“双重”形象:一方面是重视技术创新的5G通信技术引领者,另一面是中国政府控制下的“间谍”公司,对美国国家安全和世界秩序构成威胁。《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通过对三个高层次框架的大量使用——华为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华为是美国在5G竞争中的最大威胁、华为被视为中美贸易战的筹码,建构了“中国科技威胁”话语。研究还发现,“科技威胁论”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动摇了美国长期享有的技术优势,对美国的主导地位带来了全新的威胁。美国与中国的技术竞争不仅限于产业层面,而且是对军事和经济实力的争夺,也是对全球数字信息领域主导地位的争夺。最后,笔者结合当前的中美关系,给出了“中国科技威胁论”的应对策略:调整中国科技产业模式、建立中美智库的“二轨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传播。
其他文献
理雅各(1815-1897)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他系统研究并翻译大量中国古代经典,并于早年在华开启了其传教生涯,其传教工作皆详述于信件之中。本翻译实践报告通过整理筛选理雅各1840年初到马六甲至19世纪90年代在华传教工作为主题的信件,收录了其与伦敦会汇报在华传教的工作进程和状况、与家人叙述学习、生活和工作、与中英两国官员以及同工等人因涉及传教事务的往来书信。在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
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馆一直追求的目标,而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的子项目之一特色库项目是实现其途径之一。本研究从参加CALLS子项目的实际经验中探讨高等医学院专题特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桥梁。课堂提问关乎着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课堂提问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场所,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堂提问仍然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可以说,每一堂课都少不了课堂提问,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语文课堂提问在语文课堂中仍然
随着我国非政府组织力量的发展壮大,以及在公共事务治理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已初步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文章对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