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物,是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而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利益已经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外出等因素的影响,有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不能正常进行,其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果“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本文试图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进行探讨,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探讨,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主要包括生活能力、人际交往、学习状况、生活目标、价值观念、自我意识和失范行为七个方面的内容。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个体自身以及集镇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存在影响,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三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并基于生态系统观提出了农村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模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湖南省岳阳平江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实证研究。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基本生活技能、学习状况、生活目标、劳动观念上、零花钱的用途上、与家庭相关的态度、自我评价和失范行为上差异不显著。但在人际交往的某些方面、其他消费观念、家庭规模与模式的期望以及个别心理感受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间的留守儿童的差异研究表明在社会化上的部分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区别。此外在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分因素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爸爸、班主任老师、妈妈、电视节目、书籍。四大微观社会因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呈下降趋势。回归分析表明仅有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对留守儿童的部分社会化内容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认为,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乃至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