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和国家倡导建设的和谐社会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而塑造共产主义理想人格则是实现这一宗旨的实质与核心。在这一伟大历史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理论源泉。就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资源而言,中国传统哲学在人类道德文明发展史上有着卓绝的贡献。《老子》一书言简义丰,思想博大精深,它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自古及今,研究、考证、注疏《老子》的典籍、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圣人”也是《老子》所崇尚的理想人格,在对有关这一思想的探究中,学界多有贡献,但也有部分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较缺乏系统性、宏观性和全面性。第二,“道圣”和“儒圣”都是在春秋战国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提出来的,但很少有学者将二者加以比较研究。第三,在阐发《老子》“圣人说”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方面,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研究局限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可能是由于采用的方法和理论视角不同;第二,也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受道家消极、避世思想的影响。鉴于此,我将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系统的对《老子》“圣人说”及相关思想进行梳理。站在马克思主义学术立场上,从《老子》的哲学体系出发,对《老子》“圣人说”的理论根据,圣人的人格特征、修养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其中将“儒圣”和“道圣”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寻觅适合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共产主义理想人格思想资源的契合点。从某种角度讲,《老子》崇尚并展开论述的“圣人”人格,其中某些方面是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比如,《老子》提倡的“少私寡欲”的人格修养,这对树立合理的义利观以及防止和克服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意识有重要意义;再比如,《老子》见素抱朴、与“道”冥合的“圣人”人格,超然物外的“圣人”风貌以及“无为”中所包含的政治智慧等,对于缓解当今社会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身与心之间的紧张也有一定的意义。《老子》“圣人说”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过于强调柔顺、不争,则不利于发挥人的创造性,易使人失去人生的进取精神而被动消极,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由于《老子》过于强调“圣人”的作用,从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看不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者。但有些局限性是由于后人理解的片面性造成的,如把《老子》对某些社会现象批判的话语当成统治者用来搞愚民政策的依据,从而带来负面效果,这就使本来具有批判现实的积极意义变成了消极影响,这样的历史教训也是必须要吸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