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演变逻辑始终引发经济学界和法学界的关注。虽然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仍然存在相当缺陷。目前学术界一般仅从某个侧面对其进行研究,因而现有学术成果尚欠整体性和本源性及历史性分析,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也十分罕见。同时,现有农地产权制度的无效性十分明显,农地产权制度供应时滞问题亟须解决;社会权利结构的恶化致使国家与农民关系十分紧张,低效的农地产权结构无法保障农民权益和永葆国家持久繁荣;缺漏的农地产权结构难以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引发农民利益受损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等问题,整体性农业经营绩效不佳,农地产权制度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因此,继续深入探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规律,明鉴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方向及其实现路径,极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在吸收借鉴中国农地产权配置制度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现代制度经济学分析为主,并借助法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分析方法的优势,确立农地产权配置制度作为研究主题,以中国农地产权配置制度变迁为主线,在各个农地产权主体相互博弈的广阔视域里,从农地产权主体的理性行为角度探讨排他性中国农地产权配置制度变迁及其重构,并提出相应合理的政策建议。本研究首先叙述了本文的选择背景及理由,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主要论点和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并对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评述,以便于为本研究的总体把握打下良好基础;然后着重分析了权利和权力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社会权利视角下权利行为能力的新概念,阐释了资源、利益、权利与效率之间的关联性,揭示了以排他性为核心特质的产权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阐释了非对等权利行为能力与非排他性产权结构及其效率损失的同一性,在对农地产权制度和制度变迁相关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供出一个研究权利配置与经济效率关系的制度分析框架,为中国排他性农地产权配置制度研究构建一个理论基石,并着力分析了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及其变迁机理;较为全面系统地回顾了传统中国非排他性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历史,揭示了传统中国农地产权变迁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传统中国农地产权主体的行动逻辑;较为合理划分了现代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阶段,并对不同时期现代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绩效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检视了现代中国农地产权主体行动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了此间非排他性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农地产权制度绩效与权利结构及制度环境之间的高度正相关性,同时通过对目前中国农地产权制度非排他性缺陷的深入揭秘,得出现有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结论,最后针对目前中国农地产权结构需要优化配置问题,根据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重点考量农地产权重新配置与农民利益保障及国家繁荣的内在逻辑关系,阐述了排他性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框架、现实意义和基本原则,提出了新时期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具体构想和实施机制,并对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相关社会制度环境做出了战略性选择。 通过对中国农地产权配置制度的分析,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主要表现为相机广泛采用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等理论分析方法较全面系统分析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规律,提出了排他性农村土地权利的重构需要提高农民权利行为能力的结论,多视角分析了农村土地权利结构及其现实困局,在对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历史进行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中国农地产权结构非排他性缺陷,并对排他性农地产权结构变迁进行了宏观展望与微观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