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入近22亿元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工程"是上海市政府于1996年~1999年重点投资的一项教育工程。在公共基础教育领域,政府的这一权力运作发生在上海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20世纪90年代。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确立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为了拥有与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建设一批能够代表该大都市形象的、具有标志性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的构想便在政府决策人的意识中产生了。当时动用大宗公共财政建设这一批现代化寄宿制高中的原因还有:高中适龄人口高峰到来,需要“拓展优质普高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渴求”,并且有可能用这批学校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建立“样板”。 尽管这项动议曾受到一些怀疑甚至抵制,但在90年代中后期,上海11个行政区在市委、市府的支持下,陆续在城乡结合部建设了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嗣后,另一些区县或自行投资或由市委市府规划又陆续兴建了9所,其中几所占地面积更大、规格更高。就在这些学校陆续建成开始运转的同时,即便是政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运转这批学校及其场馆、设施的高额开支如何落实?这些学校是否存在资源闲置或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在各区县抓住机遇,“乘风而上”的情势下,类似的学校还要不要再建?所有的问题都指向公共财政的配置与效益问题。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仍然无法回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与华东师范大学MPA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希望用这样一个课题研究,对这些问题作一个全面的分析,以供政府决策参考。 如上所述,论文的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课题的由来与研究的大致逻辑框架。论文的第二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工程”决策提出的经济背景、城市发展背景和教育的背景,并结合访谈调查对这一决策提出的动因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论文的第三章,在对这一决策的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学校的办学现状展开了调查。由于调查的难度限制,调查情况如下:对11所寄宿制高中中的6所学校的8位校长的半结构性访谈、对这6所学校中的四所进行了大样本学生问卷调查、对其他各类中学(既有高中,也有完中)校长的非结构性正式访谈、对郊区四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校长和进才中学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其中也包括笔者的参与性观察、对寄宿制高中的老师和学生的随机采访等。对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学校办学现状调查的结果从5个方面加以呈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