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but/但是”语义功能对比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fu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从突显原则角度阐释话语标记语(以下简称DM)but和dan shi语义功能并探索其用法的异同之处。我们将but和dan shi语义功能划分为七类,即对比、否定、修正、补充、强调、转折和主题转换,并选取了两个最具代表性BNC和CCL语料库中的实例,借助语料库检索工具以及卡方检测,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索but和dan shi的使用特点,包括but和dan shi的使用频率;but和danshi的句法位置;but和dan shi的搭配;but和dan shi的语义功能。该研究主要回答如下问题:1)就句法位置,搭配以及语义功能情况而言,英语but主要功能是什么?2)就句法位置,搭配以及语义功能情况而言,汉语dan shi主要功能是什么?3)英语母语者和中国人分别运用but和dan shi的异同点是什么?4)导致英语母语者和中国人分别运用but和dan shi异同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英语母语者使用but频率高于中国人使用dan shi频率,且两者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二,较英语母语者运用but情况而言,中国人更偏向于把dan shi置于句首位置。另外,英语母语者会把but放于句末使用。第三,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两者的语义功能使用情况是相似的。无论英语母语者还是中国人都倾向于使用补充功能,对比功能和强调功能,其中补充功能(p<0.01)及强调功能(0.010.05);然而转折功能,修正功能和主题转换功能使用较少,其中转折功能(p<0.01)和主题转换功能(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修正功能(p>0.05)无显著性差异。  该理论研究上改变了所运用的理论,尝试从新的理论角度解释but和dan shi的语义功能。实践上,这项比较研究使我们准确地理解它们的用法,以及如何针对它们的具体功能准确地表达意思,有效地帮助人们学习语言。
其他文献
完成体作为英语时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研究。然而,完成体的语料库研究和分析类研究较多,实证类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引导式问卷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现在完成体和
儿童文学可谓是儿童通过文字间接了解世界的早期启蒙食粮,对儿童的成长有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其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方面都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黄云生在其《儿童文
反义词是一种重要而普遍的语言现象,是客观世界中矛盾对立体在语言中的反映。近年来,有关反义词的研究持续增加,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反义词的标记性、分级性等,特别是文学作品的研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它改编自英国八世纪的一个本土故事。虽然莎士比亚改编的《李尔王》基本忠于原来的故事,他创造性的增加了许多巧妙情节和悲剧性结尾,使
互文性是批判研究中一个常见的术语。19世纪60年代朱里丽娅·克里斯特娃首次提出互文性这个术语。自此,互文性便成为文学及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术语,存在于几乎每个理论运动。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