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从突显原则角度阐释话语标记语(以下简称DM)but和dan shi语义功能并探索其用法的异同之处。我们将but和dan shi语义功能划分为七类,即对比、否定、修正、补充、强调、转折和主题转换,并选取了两个最具代表性BNC和CCL语料库中的实例,借助语料库检索工具以及卡方检测,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索but和dan shi的使用特点,包括but和dan shi的使用频率;but和danshi的句法位置;but和dan shi的搭配;but和dan shi的语义功能。该研究主要回答如下问题:1)就句法位置,搭配以及语义功能情况而言,英语but主要功能是什么?2)就句法位置,搭配以及语义功能情况而言,汉语dan shi主要功能是什么?3)英语母语者和中国人分别运用but和dan shi的异同点是什么?4)导致英语母语者和中国人分别运用but和dan shi异同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英语母语者使用but频率高于中国人使用dan shi频率,且两者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二,较英语母语者运用but情况而言,中国人更偏向于把dan shi置于句首位置。另外,英语母语者会把but放于句末使用。第三,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两者的语义功能使用情况是相似的。无论英语母语者还是中国人都倾向于使用补充功能,对比功能和强调功能,其中补充功能(p<0.01)及强调功能(0.01
0.05);然而转折功能,修正功能和主题转换功能使用较少,其中转折功能(p<0.01)和主题转换功能(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修正功能(p>0.05)无显著性差异。 该理论研究上改变了所运用的理论,尝试从新的理论角度解释but和dan shi的语义功能。实践上,这项比较研究使我们准确地理解它们的用法,以及如何针对它们的具体功能准确地表达意思,有效地帮助人们学习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