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广义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不均衡地理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中的普遍规律。有关不均衡发展的研究已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中广泛兴起,不均衡发展如今无疑是一个略显“陈旧”的研究问题。但诚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一切皆流,万物常新。”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无论社会事实还是知识体系都再不断地更新,因此,看似“陈旧”的话题也会因其复杂性或条件的变动性而焕发出新的理论光芒。伴随1960年代不均衡地理发展在不同尺度的生动凸显及马克思研究的普遍复苏,以哈维、史密斯等左翼思想家在空间生产视域下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不均衡发展,开创了辩证唯物的不均衡地理发展理论,发现不均衡地理已上升至资本主义存在和运行的结构性条件,成为资本积累及其空间生产的具体前提和结果。具体来讲,作为前提,不均衡地理发展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一种空间机制,为资本循环提供空间基础。作为结果,它是资本生产分工与地理空间交互作用的后果,呈现出层次性和梯度式的空间图景。此外,不均衡地理发展是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均衡与分异矛盾运动的统一,呈现出一种动态演变特征,它在资本以更高利润为行动目标的时空运动下得以不断地生成与破碎。长期来看,不均衡地理发展是地理差异“形成—打破—再形成”的动态交替过程,呈现出“差异减小—差异增大—差异再减小—差异再增大”的周期辩证运动。随着新自由主义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资本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各地,诚然,中国也不例外地被卷入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伴随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资本逻辑借助市场化、全球化及分权化逐渐成为型塑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促使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地理发展形态表现出新形式和新内容。为此,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假设资本积累的形态演变与不均衡地理表现形态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对称性,且恰是由于不同资本形态的空间转换与历史演替引发了不均衡地理的周期变动。结合生产要素的构成与资本形态的历史演变,将资本主要划分为包括自然和物质形态的资源资本,依托于物质形态的产业资本,及流通后创新而形成的知识资本。基于此,构建资本积累视域下区域经济不均衡地理发展的研究框架。籍此,基于资本历史形态演变从资源基础、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方面论证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地理演变特征,并以资本再生产视角进行审视,这旨在说明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地理演变同资本积累内生的地理差异策略是一致的,并非暗指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地理发展全然是资本逻辑作用的结果。最后,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论文共分为八章。其中,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基于对中国区域经济问题与化解的分析提出资本积累的研究视角,并界定了研究对象,梳理研究思路及研究目标。第二章,不均衡地理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本章主要回溯了不均衡地理发展理论的提出、演变及其辩证法的形成,并对有关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寻求有借鉴价值的理论与方法。第三章,资本逻辑视域下不均衡地理发展的研究框架。本章在论述资本逻辑对不均衡地理发展的具体影响路径下,构建基于资本循环的区域经济不均衡地理发展研究框架。第四章,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地理发展的资源基础。本章通过选取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方面的相关指标,描述东-中和东-西地区生产要素的差异变化特征,以说明生产要素空间分布的历史非均衡性。第五章,中国区域产业资本不均衡地理发展的演变特征。以工业企业总产值、工业企业内部产业划分,及工业综合发展水平来表征产业资本生产形态,分析其地区间差异变动特征,以说明产业生产主导下区域经济不均衡地理发展的异化强化特征。第六章,中国区域知识资本不均衡地理发展的演变特征。以创新投入产出的单指标,及创新综合发展系统表征知识资本形态,对其地区间差异变动特征进行分析,以说明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不均衡地理发展的再分化作用。第七章,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地理演变特征与机理分析。本章对前述产业生产与科技创新的差异变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识别不同生产要素对地区工业综合发展差异和科技创新能力差异的影响作用,并利用PVAR模型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工业综合发展差异及科技创新能力差异的交互影响,最后归纳总结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地理发展的形成机制。第八章,结论与讨论。说明论文研究的不足及可能的创新点,并对今后的研究作出展望。综上所述,从“资源基础—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演变路径来看,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地理演变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从时序来看,区域产业生产和科技创新差异具有时空交错性,二者的差异变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呈交替地波动上升或下降变化;从形式来看,中国区域间差异逐渐由低层次的生产领域内化为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层面。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揭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总体上对不同分位点上的工业综合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均起到正向影响,但其综合效应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PVAR模型显示中国区域差异基于“资源基础—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演变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存在自我强化和循环累积效应,即经济差异、产业发展差异及科技创新差异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和交互作用,三者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否定,而表现为一种相互依赖且递增式的正向累积效应。因此,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地理发展的形成机制是在生产要素空间分布的历史非均衡性基础上,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生产通过地方化和城市化经济现象对产业地理分工格局的第一次异化强化作用,技术创新对不均衡地理发展格局的第二次再分化效应,及其综合交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地理现象的形成与演变契合了资本循环逻辑过程中的差异再造机制,服务于维系资本流通与积累所需的地理空间差异。在此意义上,不均衡地理发展是结构性的,它既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也是社会再生产出的一种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