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灌注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标准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转归和降低病死率。现有研究发现,再灌注治疗可能会增加卒中后癫痫发作(Post-stroke seizure,PSS)和卒中后癫痫(Post-stroke epilepsy,PSE)的发生率,还有研究表明卒中后癫痫发作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不良转归相关。但目前此观点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卒中中心近6年来收治的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并探求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卒中后癫痫发作的认识,以加强对再灌注治疗患者的个体化管理以及为更进一步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第一章文献研究
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CNKI、CBM、CAJD、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等,以及外文数据库,包括是: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JSTOR、LISTA、OVID、Springer、Wiley等。梳理近10年PSS及PSE的定义变化,对不同血流再灌注治疗与PSS、PSE的相关性临床研究进行分析以及追朔中风后痫性发作的中医源流。为完善课题研究设计,为临床回顾性研究做好前期准备。
第二章再灌注治疗患者合并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卒中中心近6年来收治的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AIS合并PSS患者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脑电图特征以及短期转归情况。
方法:
制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临床信息登记调查表》,回顾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接受血流再灌注治疗的AIS患者939例,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筛选纳入891例研究对象。
按照《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临床信息登记调查表》内容录入研究对象的临床信息,根据有无PSS、是否出院转归不良以及不同的再灌注治疗方式构成不同的对比队列并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相关变量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enter全变量模型,双侧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1、接受血流再灌注治疗合并PSS患者23例,占同期再灌注治疗患者的2.58%(23/891)。
2、PSS队列与非PSS队列进行单变量分析显示,糖尿病、空腹血糖、入院NIHSS评分、卒中严重程度、卒中早期低ASPECT、皮质梗死、IVT、EVT、aICH、PH1、PH2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度卒中[以轻度卒中作为参考,中度卒中:(OR4.092,95%CI1.188~14.101;P=0.026)];重度卒中(OR7.542,95%CI2.096~27.134,P=0.002)以及PHI(0R3.943,95%CI1.110~14.007,P=0.034),aICH(0R3.280,95%CI1.114~9.658,P=0.031)是AIS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合并PSS的独立危险因素。
4、以短期不良转归(出院时mRS>2)为因变量,将PSS与可能决定卒中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行多变量Logistics回归,本研究显示PSS(OR4.512,95%CI1.344~15.150,P=0.015)、ASPECT<7(OR2.979,95%CI1.864~4.761,<0.001)、皮层受累(OR5.706,95%CI2.544~4.966,<0.001)、sICH(OR41.600,95%CI13.002~133.100,<0.001)是AIS再灌注治疗后短期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
5、对23例PSS患者临床发作特征进行分类分析,39.1%(9/23)接受IVT,13.0%(3/12)为桥接治疗,47.8%(11/23)为EVT。发现69.6%(16/23)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癫痫发作,21.7%(5/23)合并癫痫持续状态。39.13(9/23)患者进行了持续性脑电图监测,脑电监测患者中33.33%(3/9)诊断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HT的发生率为47.8%(11/23),采用ECASSII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影像学分型,出血性脑梗死(HI)17.3%(4/23),脑实质出血(PH)30.4%(7/23),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17.4%(4/23),无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30.4%(11/23)。
6、IVT、桥接治疗、EVT三种再灌注治疗患者的PSS发生率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EVT合并PSS发生率为5.2%>桥接治疗2.5%>IVT为1.6%。
结论:
AIS再灌注治疗PSS总体发病率2.58%,在IVT中1.6%、桥接治疗2.5%、EVT5.2%;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收治神经重症病房AIS患者仅2.71%(9/331)得到了持续脑电监测,所有得到持续脑电监测的患者中NCSE发生率达到33.3%;再灌注治疗后PSS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脑出血转化、脑实质出血1型(PH-1);再灌注治疗后AIS患者短期不良转归影响因素包括;PSS、ASPECT<7、皮层受累、sICH;不同再灌注治疗对PSS的风险比较中,EVT增加PSS风险,但未能排除存在卒中严重程度的干扰因素。
第一章文献研究
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CNKI、CBM、CAJD、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等,以及外文数据库,包括是: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JSTOR、LISTA、OVID、Springer、Wiley等。梳理近10年PSS及PSE的定义变化,对不同血流再灌注治疗与PSS、PSE的相关性临床研究进行分析以及追朔中风后痫性发作的中医源流。为完善课题研究设计,为临床回顾性研究做好前期准备。
第二章再灌注治疗患者合并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卒中中心近6年来收治的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AIS合并PSS患者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脑电图特征以及短期转归情况。
方法:
制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临床信息登记调查表》,回顾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接受血流再灌注治疗的AIS患者939例,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筛选纳入891例研究对象。
按照《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临床信息登记调查表》内容录入研究对象的临床信息,根据有无PSS、是否出院转归不良以及不同的再灌注治疗方式构成不同的对比队列并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相关变量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enter全变量模型,双侧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1、接受血流再灌注治疗合并PSS患者23例,占同期再灌注治疗患者的2.58%(23/891)。
2、PSS队列与非PSS队列进行单变量分析显示,糖尿病、空腹血糖、入院NIHSS评分、卒中严重程度、卒中早期低ASPECT、皮质梗死、IVT、EVT、aICH、PH1、PH2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度卒中[以轻度卒中作为参考,中度卒中:(OR4.092,95%CI1.188~14.101;P=0.026)];重度卒中(OR7.542,95%CI2.096~27.134,P=0.002)以及PHI(0R3.943,95%CI1.110~14.007,P=0.034),aICH(0R3.280,95%CI1.114~9.658,P=0.031)是AIS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合并PSS的独立危险因素。
4、以短期不良转归(出院时mRS>2)为因变量,将PSS与可能决定卒中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行多变量Logistics回归,本研究显示PSS(OR4.512,95%CI1.344~15.150,P=0.015)、ASPECT<7(OR2.979,95%CI1.864~4.761,<0.001)、皮层受累(OR5.706,95%CI2.544~4.966,<0.001)、sICH(OR41.600,95%CI13.002~133.100,<0.001)是AIS再灌注治疗后短期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
5、对23例PSS患者临床发作特征进行分类分析,39.1%(9/23)接受IVT,13.0%(3/12)为桥接治疗,47.8%(11/23)为EVT。发现69.6%(16/23)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癫痫发作,21.7%(5/23)合并癫痫持续状态。39.13(9/23)患者进行了持续性脑电图监测,脑电监测患者中33.33%(3/9)诊断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HT的发生率为47.8%(11/23),采用ECASSII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影像学分型,出血性脑梗死(HI)17.3%(4/23),脑实质出血(PH)30.4%(7/23),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17.4%(4/23),无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30.4%(11/23)。
6、IVT、桥接治疗、EVT三种再灌注治疗患者的PSS发生率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EVT合并PSS发生率为5.2%>桥接治疗2.5%>IVT为1.6%。
结论:
AIS再灌注治疗PSS总体发病率2.58%,在IVT中1.6%、桥接治疗2.5%、EVT5.2%;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收治神经重症病房AIS患者仅2.71%(9/331)得到了持续脑电监测,所有得到持续脑电监测的患者中NCSE发生率达到33.3%;再灌注治疗后PSS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脑出血转化、脑实质出血1型(PH-1);再灌注治疗后AIS患者短期不良转归影响因素包括;PSS、ASPECT<7、皮层受累、sICH;不同再灌注治疗对PSS的风险比较中,EVT增加PSS风险,但未能排除存在卒中严重程度的干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