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西方世界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国际化现象——“国际新创企业”。无独有偶,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开始出现此现象。该现象的出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成为近些年国际商务研究的热点,为企业国际化问题这一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与传统国际化企业不同,国际新创企业从成立伊始即具有全球化战略态度,并积极开展国际化策略,与国际市场上创立已久的成熟企业进行竞争,并将企业成长与发展与全球化策略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对传统国际化理论关于企业国际化的规模与优势前提提出了挑战。研究发现,国际新创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渐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活跃组成部分。国外学者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而国内研究才刚刚起步。因而,对于这一新兴现象的理论演绎与实证研究亟待进一步启动与完善。国际新创企业并不是传统国际化大企业的小版本,它的行为模式与思考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这体现在国际新创企业本身具有迥异于传统跨国企业的特征,也有着不同于传统跨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和成长模式。本文主要回答和解释国际新创企业相互关联而又层次递进的两大核心问题:第一国际新创企业的存在机制,即哪些因素促使国际新创企业能够在成立之初便开始国际化活动;第二,国际新创企业的成长机制,即上述因素如何影响国际新创企业,以使其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积累取经营优势,并将国际化作为其成长的重要手段。围绕以上两大核心问题,本文从理论研究开始,以文献分析为理论基础,提出传统国际化理论的不足,进而探索国际新创企业理论的发展,并提出目前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本文的研究切入点。接着,通过描述并分析新创企业国际化的基本特征,通过理论分析首先静态分析各因素对新创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再构建各因素动态影响新创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各企业成长阶段上述影响因素的动态作用机制。最后,通过理论研究构建的分析框架,采用实证研究探索国际新创企业创立与成长背后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贡献:首先,在分析层面上,传统国际化理论大多从宏观环境、行业和企业微观层面探讨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而普遍未考虑到企业家因素,存在着“企业家缺位”的问题。本文结合实证研究分析企业家及其高层管理团队的海外经验与知识积累对于新创企业国际化的驱动作用并进而通过新创企业成长过程分析了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其次,深入分析了各因素作用下国际新创企业的成长机理。虽然现有的不少的研究已从多个理论层面研究并探讨影响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的因素,但大多停留在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的文献并不多见。再次,采用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研究方法。目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国际化内、外部驱动因素的静态探讨和案例研究的阶段,基于我国现实状况的实证研究甚少。最后,在理论的构建上,采取多理论研究的方式。目前的研究很少有文献从多个理论角度,考察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与层级动态来综合分析新创企业创立与成长的过程。本文从在多个理论视角的交叉点上,构建理论分析模型。目前国内外对于国际新创企业现象的研究才初露端倪,很多问题与研究方法还处在模糊待研究阶段,例如国际新创企业的概念并无统一定义,实证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大多为理论研究或是以案例分析方法为主的定性研究。国内对于国际新创企业的研究也处于借鉴引用阶段。因此,能够借鉴的文献不多,在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首先,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比较复杂,国际化衡量指标应该更加复杂与多样化,且从各个层次构建综合衡量国际化的指标体系才更符合国际化的度量含义。而本文只用了海外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FSTS)来作为国际化的衡量指标,这样做可能会忽略企业国际化的一些其他重要特征。作为国际化的度量,还应该从人力资源、企业资产状况等方面考量,比如企业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海外工作人员数量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企业海外收入地理分布状况等,来综合地反映企业国际化的指标体系。其次,在新创企业的定义上,由于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权威的概念。本文用所采用的至成立开始六年内有海外收入的企业,学术界也有三年和五年之说,那么这样定义也可能有失偏颇。再次,本文在实证分析,考察招股说明书查找数据后,发现近三年符合条件的样本只有50个,样本数量偏少,可能会对模型回归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对于模型的考察的是中小企业,那么在深交所上市的中小企业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反映我国中小企业总体状况,可能也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未在交易所上市,在其信息的获得上,难度非常高,实地调研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做问卷调查或实地走访收集可靠、可信的信息,存在操作上的困难,较难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