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濒危岩质高陡边坡是指濒临失稳状态、破坏概率P_f>30%,由天然形成的岩体组成的高度在70m以上、坡角大于45°并与工程安全直接相关的天然或人工边坡。濒危岩质高陡边坡岩体是经过多次地质作用、经受变形和破坏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矿物成分、结构并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濒危岩质高陡边坡变形破坏是一个复杂、不可逆、动态的耗散过程,影响濒危岩质高陡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体结构、结构面特性、地应力、水、人工扰动等。同时濒危岩质高陡边坡形成过程中的应力重分布使坡体中出现动态拉应力区和剪应力集中区,当其数值大于或等于岩体的力学指标时,将导致局部岩体结构破坏,成为岩质高陡边坡失稳或临界的诱因。濒危岩质高陡边坡成坡过程和成坡后会经历浅表生改造的过程。濒危岩质高陡边坡的失稳包括变形和破坏两种形式,变形表现为坡体中未出现贯通性的破坏面,包括松动和蠕动;破坏的主要方式有崩塌、滑动、倾倒、溃屈和拉裂。濒危岩质高陡边坡的失稳是个复杂的过程,失稳模式包括蠕滑—拉裂、滑移—压致拉裂、滑移—拉裂、弯曲—拉裂、塑流—拉裂和滑移—弯曲、滑移—拉裂—剪断、阶梯状蠕滑—拉裂、压缩—倾倒—拉裂、压缩—倾倒—错动剪胀、高应力—强卸荷深部破裂。此外上述失稳模式可以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组合,构成组合模式。以瀑布沟水电站库前右岸拉裂变形体和索风营水电站Dr2危岩体两个典型濒危岩质高陡边坡为例展开对濒危岩质高陡边坡的稳定性和处治技术研究,研究发现:浅表生改造是瀑布沟库前右岸拉裂变形体岸坡变形的控制因素,岸坡岩体由坡面向内依次形成松动带、倾倒拉裂变形带、滑移拉裂或滑移压致拉裂变形带、深拉裂缝带,其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地表的滑塌、浅表层的倾倒拉裂、滑移拉裂或滑移压致拉裂,以及弱卸荷带内的深部拉裂。索风营水电站Dr2危岩体的地层特点是上硬(灰岩)下软(泥岩),危岩体中裂隙、岩溶发育且后缘拉裂面已完全贯通,泥岩中存在小的断层以及软弱夹层。危岩体有三种可能的破坏模式:座滑、顺层滑动、倾倒。外界的微小变化便会导致危岩体失稳破坏。瀑布沟水电站坝前拉裂体在不同的区域变形破坏的形式和模式不同,采取的处治措施也不同,主要的方法是挂网喷混凝土加框格梁、系统锚杆、锚索进行综合加固处治,锚索的设计参数根据各区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但施工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做好防水措施,避免因施工干扰导致拉裂体失稳。索风营水电站Dr2危岩体处治措施可以简单概括为:“顶戴帽子”、“腰系带子”、“脚穿鞋子”。经过分析,对原设计作出了如下调整:取消顶部锚固洞,扩大预锚范围;利用锚索孔回填裂隙;调整中部锚索的锚固范围和锚索倾角,有效防止危岩体的整体或局部倾倒破坏;底部改锚固洞为抗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