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后足三关节的在体三维活动度特点,分析其内侧纵弓顶角与负重时后足三关节的三维活动度变化的相关性,为临床上柔韧性平足症手术方案的优化设计及术后疗效的评估提供新方法。方法设计能够使人体足踝部不同位置变化的固定装置,使足踝部处于中立、最大跖屈与背伸、最大外翻与内翻、最大外展与内收等,分别对15名正常人(20足)及15名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患者(20足)行足踝部快速CT平扫。设计能够模拟人体足踝部负重的装置,使足踝部处于中立位,分别在非负重与完全体重负重情况下对15名正常人(20足)及15名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患者(20足)行足踝部快速CT平扫。将CT二维图像及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和Geomagic软件中建立三维足踝部骨块模型,通过两次注册配准方法测量后足三关节的三维活动度变化。通过t检验比较足踝部处于不同位置和从非负重到负重过程中,正常人与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后足三关节的三维活动度变化差异,对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内侧纵弓顶角与负重时后足三关节的三维活动度变化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当足踝部处于不同位置变化时,正常人与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跟距关节、距舟关节、跟骰关节的三维空间位置均发生变化。从最大跖屈位到最大背伸位时,与正常足相比,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的跟距关节更加背伸(p=0.001),同时跟骨相对于距骨前移增大(p=0.004)、向远端移位增大(p=0.04);距舟关节更加外翻(p=0.02),同时舟骨相对于距骨外移增大(p=0.02)、前移增大(p=0.01)、向近端移位增大(p=0.004);而跟骰关节的旋转角度与位移变化不显著(p均>0.05)。从最大内翻位到最大外翻位时,与正常足相比,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的跟距关节更加外翻(p=0.046)、更加外展(p=0.01),同时跟骨相对于距骨外移增大(p=0.04);距舟关节更加外翻(p=0.04)、更加外展(p=0.01),同时舟骨相对于距骨外移增大(p=0.04)、向近端移位增大(p=0.02);而跟骰关节的旋转角度与位移变化不显著(p均>0.05)。从最大内收位到最大外展位时,与正常足相比,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的跟距关节更加外展(p=0.02),同时跟骨相对于距骨外移增大(p=0.04)、前移增大(p=0.005);距舟关节更加外翻(p=0.03)、更加外展(p=0.04),同时舟骨相对于距骨外移增大(p=0.003);而跟骰关节的旋转角度与位移变化不显著(p均>0.05)。与非负重状态下相比,正常人与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在负重条件下,足部跟距关节、距舟关节、跟骰关节的三维空间位置均发生变化。从非负重到负重过程中,与正常足相比,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的跟距关节、距舟关节、跟骰关节的旋转角度变化增大,尤其是跟距关节更加背伸(p=0.002)、更加外翻(p=0.001),同时跟骨相对于距骨后移增大(p=0.001)、向近端移位增大(p=0.002)。距舟关节更加背伸(p=0.001)、更加外翻(p=0.001),同时舟骨相对于距骨前移增大(p=0.001)、外移增大(p=0.001)、向近端移位增大(p=0.001),而跟骰关节的旋转角度与位移变化不显著(p均>0.05)。在负重过程中,跟距关节外翻(r=0.4599,p=0.0413),跟骨相对于距骨向近端移位(r=0.5711,p=0.0085),距舟关节背伸(r=0.6999,p=0.0006)对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内侧纵弓顶角的变化影响较大,有显著性差异,而其余各关节的三维活动度变化对内侧纵弓顶角的变化影响较小(r均<0.5)。结论在足踝部处于不同位置时,与正常足相比,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的跟距关节和距舟关节活动度增大,关节更加不稳定,而跟骰关节的活动度并未显著增大。受负重影响,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的跟距关节更加背伸、更加外翻,同时跟骨相对于距骨后移增大、向近端移位增大。距舟关节更加背伸、更加外翻,同时舟骨相对于距骨前移增大、外移增大、向近端移位增大,而跟骰关节的旋转角度与位移变化不显著。其中跟距关节外翻、跟骨相对于距骨向近端移位、距舟关节背伸对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症内侧纵弓顶角的变化影响较大,而其余各关节的三维活动度变化对内侧纵弓顶角的变化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