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中国社会,存在这样的悖论:在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指引下,没有形成一种“以富为荣,以穷为耻”的文化,没有真正倡导和培育出来一种积极向上、露尖露富的潮流,相反,在相当多的地区,大家却不以贫为耻,反以穷为荣;在以GDP为衡量竞争能力的今天,地方政府均以GDP的增长作为发展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参考,以GDP的增长速度作为政绩水平的体现,但是,频频出现的一些地方政府“炫贫”、“返贫”、“以穷为荣”、“争”当贫困县的怪现象不得不引起社会学的关注和思考。本文选取处在西部省份的陇南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对相关文件的话语分析和典型事例的行动分析,呈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国家扶贫资源和政策支持方面所展开的博弈及其博弈的逻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穷光荣”、“炫贫”等现象存在的文化根源和制度性因素,力图通过社会学的分析和思考,对上述悖论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穷光荣”、“炫贫”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社会上存在一种“贫困文化”,受“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传统思想的影响,“贫困文化”在当前的扶贫政策倒向下演变成了“争穷文化”,扶贫制度的缺陷和缺失是造成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和普遍贫困的现状让“富饶的贫困”成为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悲哀,国家一盘棋的战略和“东部主义”的发展思路不仅造成了“西部问题”,还形成了西部资源被掠夺,持续发展能力减弱,地方政府面对政绩压力,不得不疯狂寻找体制外收益的恶性循环。西部在被建构的话语氛围中始终与贫困、落后、封闭、保守联系在一起,这使得哭穷、喊穷、争穷的做法成为西部地区的一种主观自觉,缺乏主动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在国家区域发展思维定势和对西部地区的话语建构下,出现所谓的“穷光荣”现象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在看似偶然性的表象下其实暗藏着必然性的逻辑。消解“贫困文化”和“穷光荣”现象的不良社会效应,需要国家彻底转变“东部主义”的发展策略,完善和健全扶贫制度,转变扶贫思路,以一种大国眼光考量西部的发展,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