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肠、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结、直肠癌的术前影像诊断方法颇多,但多排螺旋CT仍是较为普遍、简单、意义重大的诊断方法。目前,对于结、直肠癌的定性、定位诊断并不困难,手术方式仍以根治性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对于结、直肠癌术前TNM分期是手术方案制定的关键依据,故需不断学习与提高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准确率。此外,由于超声、造影等血管病变及变异的术前分析各自有自身的限制,并不能作为术前常规检查。同时,术前CT血管成像简便易行,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另外,结直肠癌术后复查CT已经成为常规检查,对于患者病情的随诊与动态观察意义确切。综其所述,充分的术前、术后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多数影像学诊断方法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及术前评估存在一定的限制条件。双源CT可以连续、快速采集一定容积内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二维及三维重建后处理,可以对结、直肠癌的定位,TNM术前分期的评估、血管变异及血供、围手术期术后复查提供重要信息。然而国内大多数文献主要是研究结直肠癌的术前TNM分期,也有小部分学者论述血管成像的意义,但对结直肠癌术前、术后的一站式诊断价值的全面、系统评估研究较少。目的:分析与探讨双源CT结肠双期增强检查对结直肠癌的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直肠癌主要供血动脉显影及主干动脉的分支变异,以及围手术期内术后复查的诊断价值。对象与方法:前瞻性收集并结合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结肠、直肠癌患者97例,剔除其中未进行手术的患者17例,选择术后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患者80例,男53例,女27例,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59.76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间断性血便、粘液便47例,大便习性改变42例,腹痛33例,肠梗阻18例,体重减轻17例,贫血13例,触诊包块9例。80例患者术前CT均被发现,并经术后病理证实。80例中部位分布分别为直肠21例、乙状结肠13例,降结肠14例、结肠脾曲1例、横结肠5例、结肠肝区4例、升结肠15例、回盲部7例。80例患者均行双源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患者检查前2天嘱患者进流食,检查前一天晚上服用泻药,或口服甘露醇250ml,并饮水大量,检查前1天进行清洁灌肠,扫描前约10分钟肌肉注射山莨菪碱20mg,即654-2,而后经肛门注水800-1000ml。扫描范围自膈顶至坐骨结节水平,层距5.0mm,层厚5.0mm,螺距1.0。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静脉注射碘海醇80-100ml,流率为3-4ml/s。延迟时间动脉期20-25s,静脉期60s。将原始数据以标准算法重组,重组层厚1mm,间隔1mm,将图像传至siemens definition工作站,以二维及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通过轴位图像、二维及三维后处理图像对结、直肠癌进行术前TNM分期、血管显影及围手术期术后复查。(1)应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Kappa检验评价双源CT判断结、直肠癌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TNM分期结果的一致性,P<0.05为双源CT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有一致性。kappa值=0.8-1.0,表示一致性极强;kappa值0.6-0.8,表示一致性强;kappa值=0.4-0.6,表示一致性一般;kappa值=0.2-0.4,表示一致性弱。(2)80例患者术前均行二维或三维血管重建显影,术前图像与术中血管解剖对照。(3)80术后患者中,均于术后7-12天进行全腹CT平扫检查,复查结果与临床观察及治疗对照。结果:(1)双源CT对结、直肠癌的术前T分期准确率为87.5%(P<0.01,Kappa=0.784);双源CT对结、直肠癌的N分期的准确率为83.75%(P<0.01,Kappa=0.743),5例肝转移患者,术前均正确诊断,说明双源CT对结、直肠癌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一致性强。(2)80例患者中,术前CT癌肿与相应血供正确诊断79例,1例直肠下段癌患者癌肿轻度强化,髂内动脉分支参与血供,术前CT未能明确,CT术前病变血供来源判定准确率为98.75%。肠系膜上、下动脉分支变异术前CT诊断与术中符合率100%。(3)双源CT对于结、直肠癌术后复查,CT显示11例患者存在术后并发症,3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和4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其中1例吻合口瘘继发肠梗阻,1例继发腹膜炎,1例合并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2例。单纯切口感染者1例。结论:双源CT结肠双期扫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分期评估、主要血供及分支变异评价及围手术期术后复查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