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后备人才培养诸多问题日益暴露,制约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新世纪,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越来越多的高校,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参与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之中,未来将会形成和一种多强对抗,相互竞争的格局。六所竞技体校在创办之初,摸着石头过河,依据各自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教练员素质和所在的高等体育院校人文环境,不断在实践中认识、再认识,经过近30年发展,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创出了一条新路,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时至今日,竞技体校已经成为转型时期我国多元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本文主要以我国六所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即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西安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成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沈阳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武汉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部分省市体育运动学校为参照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走访与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学、系统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回顾了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发展历程的三个时期:1)初创探索时期:1979-1987年,2)稳步发展时期:1988-2000年,3)转制后调整再发展时期:2001-至今;分析了当前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指出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科学化训练基础上的学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未来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也深入分析了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挑战,并提出了完善和发展竞技体校人才培养优势的对策与措施:积极推动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是根本之策;积极推动体育产权制度的创新是突破口;与时俱进,加深对竞技体校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再认识;“教、训、研”三结合应真正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品质保证;创新思路、特色立足、开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