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帝吧出征FB"事件,发生于2016年1月20日,据报道当时有2000万网民参与到洗版台媒、蔡英文等Facebook主页活动中,规模之大,可以称之为一个新的"全民族统一战线"。这次行动不仅刷爆了朋友圈,更是引起了国内外知名媒体的争先报道。作为一次大规模远征爱国行动,虽然没有正式组织,却纪律严明,进退一致,称得上一次理性的网络集体行动,与我们传统意义上对集体行动的印象有所不同。"帝吧出征FB"行动完全依托于虚拟空间,无论是从动员的招募还是"出征"前的准备、征战阶段"战况"的传达,"战况"直播等都离不开网络的印记。以上这些现象激起了笔者对事件浓厚的兴趣,促使笔者思考网络语境下的集体行动如何实现动员,行动者如何参与到事件之中,行动者又因何义无反顾地参与这次行动,奋战到凌晨却乐此不疲。因而,论文思考的视角指向集体行动动员结构。所谓的动员结构是指促使个人参与和组织集体行动的机制。西方学者主要考察的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集体行动,主要从三个方面:组织(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社会网络和空间。在赵鼎新看来,空间位置对集体行动动员结构产生重要影响。Tilly进一步将空间具体化,将之划分为:泛空间、情境空间以及地理空间。华人学者杨国斌认为组织和空间环境对国内的集体行动动员结构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以"帝吧出征FB"事件为例,运用新闻传播学和政治社会学相关理论,探讨网络集体行动动员结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哪些因素又影响着新型动员结构的形成。本文从上述观点出发,主要从组织、网络关系和空间三个维度解读事件,因网络人际关系与空间相互交织,故将两个维度在第四章结合分析。论文试通过对"帝吧出征FB"个案分析,着力解读网络社会下的集体行动的动员结构。首先,本文考察了"帝吧出征FB"集体行动中的组织状况。网络行动者通常被视为"乌合之众",然而本文通过对事件的组织者和出征指挥中心QQ群的在线式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次行动中呈现出高度组织化的特征。像QQ群等网络组织,也有像实体组织相似的组织结构、组织规范、组织文化、组织目标、组织分工与规范。于此同时,组织内部信息的流通,诸如表情包资源的传输、"战场"信息的传输,促使集体行动的发生,而民族主义情感促使成员对组织产生认同,进而维系组织内成员关系。通过对帝吧出征组织QQ群的分析,我们发现动员结构中呈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即高度规模化、组织化的特征。其次,本文考察了网络空间的人际网络关系如何构建其行动网络关系,这种行动网络关系与传统的人际关系有何区别。本文发现,网络空间人际关系的构建基于评论、转发以及提及等互动方式,因而这种网络人际关系具有即逝性和快速消解性。网络空间的人际网络关系不像现实空间人际关系牢固,往往目标达成,行动结束时,成员之间的关系便告结束。这在帝吧出征事件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网络集体行动人际网络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征与现实风险规避有关。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能够更好地保障行动者参与行动的安全性,减少现实的压迫感。再次,本文还考察了空间对集体行动的作用机制。传统的集体行动往往依托于一定的地理空间环境,主要是因为在这种空间环境中,基于地域、血缘、姻亲而建立的行动更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也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而依托网络空间展演的集体行动,更多依靠情感的支持,身份的认同。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成为了触发行动产生、推动事件向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正是因为空间机制,使得行动者在抗争策略使用上更具有弹性和创造性。最后,论文从情感、渠道和表情包文化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上述新型动员结构的形成。高度规模化、组织化以及虚拟空间下"速冻式"人际网络关系,这些新型动员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章仅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留有可供探讨的空间。与此同时,我们惊喜地看到,网民通过表情包大战,通过非官方渠道传达了意识形态,加强了两岸之间的交流。帝吧出征事件既可以称之为网络狂欢,也可以称之为大陆网民的理性爱国运动。只不过,公民网络的政治参与应该如何引导,如何发挥网民政治参与的优势,规避其不理性的一面,如何让民间交往成为两岸沟通的渠道,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这或许可以成为学术探讨的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