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绘画思想的形成,除了绘画艺术创作方面的造诣,更得益于自身的才华、学养以及贯通百艺的卓绝才能。苏轼早年跟随眉山张易简道士读书学易,使得他深得中华数千年传统美学思想之精髓,加之他极强的贯通才能,形成了其浑然天成的美学思想。苏轼在文同去世之后,复观其所画《筼筜谷偃竹图》,有感而发,撰写了怀念文同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成为竹画艺术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苏轼一生因观文同画竹而作诗、词及文论颇多,实因苏轼自己亦爱画、种竹、写竹并画竹。对于竹画艺术,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理论阐发,苏轼都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并且提炼出了写意竹画之思想精髓。苏轼的竹画艺术思想,源于其创新性的墨竹绘画技法和丰富而多元的绘画艺术理论。后世推文同为“文湖州竹派”创始人,实际上,苏轼应该是该画派名副其实的奠基人。苏轼的绘画理论散见于他的众多诗文作品中,体裁多样,其竹画艺术思想,俨然里程碑一样矗立在中国竹画艺术发展进程中,并有承前启后之深意。他的“胸有成竹”“独得于象外”“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经典绘画思想,尤其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所涵盖的墨竹画艺术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美学,并将其卓越的艺术实践与富于超越性的审美理想相联系,广泛吸纳儒、道、释等各家美学之精髓,融会贯通,可谓根深而叶茂,源远而流长,对于后世绘画艺术和美学理论影响深远。自文同、苏轼开创“文湖州竹派”以来,墨竹画与文人画有着如枝与干一般的亲近关系,二者相依相伴,共同成长,相得益彰。自文同、苏轼之后,墨竹画成了文人画创作体系中的重要题材内容,元、明、清以来,专于墨竹画创作和理论著述的人层出不穷,并有诸多的《竹谱》传世。之所以出现这一艺术与审美文化现象,不能不说与苏轼等人的竹画艺术思想与文人画理论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