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高喂养法诱导大鼠阿尔茨海默病样行为学和病理学的特征性改变。2.使用临床型MR活体观察AD模型大鼠不同时期脑的改变,对不同脑区使用T2 map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运用MR序列进行老年斑可视化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随机选择SD大鼠66只,进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术中死亡6只,剩余60只。分为两组,2VO+高Cu2+组(30只):饮用水为蒸馏水+Cu2++5%蔗糖喂养(3月后停止Cu2+喂养,给予蒸馏水),又分为术后3月、6月、9月三组;2VO组(30只):饮用水为蒸馏水+5%蔗糖,也分为术后3月、6月、9月三组;另设正常组24只,采用同样方法分配到各组中,饮用水为蒸馏水+5%蔗糖。分别于术后3月、6月、9月2VO+高Cu2+组、2VO组各组取10只、正常组取8只,进行Morris测试评价行为学改变,然后对大鼠大脑使用T1WI、T2WI、T2*WI、SWI序列进行MR成像研究,使用T2 map进行大鼠大脑不同脑区的T2弛豫时间定量分析。最后处死大鼠,进行相关病理学研究(HE染色、银染、A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铁染色、Thioflavine S染色)。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平均逃避潜伏时间和T2磁豫时间比较用两因素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使用ANOVA方差分析。结果通过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高Cu2+法建立了一种新的复合型痴呆模型。Morris水迷宫试验发现术后3、6、9月2VO+Cu2+组、2VO组平均逃避潜伏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或p<0.01),说明与正常组相比出现记忆学习能力缺陷,2VO+Cu2+组与2VO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模型组病理学研究出现了类似人类AD的神经病理学改变,特别是6月2VO+Cu2+组、9月2VO+Cu2+组及2VO组大鼠出现了类似SPs的结构,皮质和海马区出现Aβ免疫反应阳性细胞。Thioflavine S染色、铁染色、银染都有阳性发现,一些部位出现重叠。6月2VO+Cu2+组、9月2VO+Cu2+组及2VO组皮质和海马区的T2弛豫时间明显减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差异显著,2VO+Cu2+组、2VO组海马、颞叶、顶叶皮质的T2弛豫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纹状体、丘脑、胼胝体等脑区未见明显差别。使用T1WI、T2WI、T2*WI、SWI序列对模型大鼠进行MR成像,可以发现6月2VO+Cu2+组、9月2VO+Cu2+组及2VO组皮质和海马发现类圆形的低信号区,部分病灶与Aβ免疫组化、Thioflavine S及铁染色阳性发现区域相重叠。对该病灶的显示能力,以T2*WI最好,T2WI次之,T1WI作用不大,SWI虽然对比度好,但是信噪比差,不能排除血管等的影响。结论两血管闭塞联合高Cu2+喂养法致大鼠痴呆模型是研究AD影像学改变的一种有用的动物模型,它不仅模拟出AD相关的行为学改变,而且亦出现类似人类AD的神经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改变。铜的引入,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加速AD的病理进程。使用MR对这种模型进行影像评价是可行的,该模型大鼠早期海马及皮质的T2弛豫时间的减低可能提示AD的病理进程,有可能成为AD生物学的标记。同时使用临床型MRI对老年斑的可视化有一定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