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护滩结构水力特性及边缘冲刷机理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软体排型式的柔性护滩结构在长江中下游水利工程及航道整治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软体排式柔性护滩结构主要是利用软体排护滩的隔离和反滤功能,进行河床的护底和固滩,防止水流直接冲刷滩体和因水流渗透作用而造成滩体的局部变形破坏。长江中下游已实施的航道整治工程中几乎都使用了软体排护滩(底)。自三峡工程建成以来,受水库的调度作用,坝下游水沙条件发生了极大改变,长江中游河道处于长时段、长距离的冲刷态势之下。不少已实施的软体排护滩结构在冲刷下发生变形甚至破坏,严重影响了护滩工程的整治效果。针对这一严峻问题,不少防冲措施被提出,其中对软体排边缘采取预埋处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冲手段,即预先将软体排边缘预埋入床面以下,以提前适应冲刷变形后的河床,减小软体排在河床冲刷变形中产生的破坏。
  软体排边缘采取预埋处理后改变了软体排周围河床的冲刷过程,随着水流强度的增加,软体排变形前后软体排周围床面冲刷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过程。水流强度较低时,软体排边缘冲刷深度未突破软体排预埋深度,软体排不发生变形,冲刷只在软体排守护范围外的区域发生;当水流强度增大至一定程度,软体排边缘冲刷深度突破软体排预埋深度,软体排发生变形,冲刷向软体排守护范围内床面发展。预埋深度的确定、预埋排体能承受多大程度的冲刷以保证软体排不发生变形、预埋式软体在何种水流条件下失去防冲作用、丧失防冲作用后软体排的变形如何发展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开展软体排变形前后边缘冲刷机理研究来解答。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项目为支撑,针对三峡水库调度下边缘预埋式软体排水力特性以及软体排变形前后不同阶段的冲刷机理开展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根据长江中游汉口水文站1980~2015年日径流资料,从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两个方面,获得了三峡水库调度运行前后长江中游典型河段水文特性变化规律,阐明了三峡水库蓄洪补枯的调度对长江中游径流分布趋向均匀化的作用。基于支持向量机原理和Copula联合分布函数方法,对汉口水文站日均流量过程进行模拟,构建了适用于小样本条件的日均流量随机模型,实现了水文样本不足条件下的日均流量过程的随机模拟,为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2)对软体排护滩结构周围的垂线流速分布特性进行分析,发现最大流速位置距离河底的距离与水深之比y0/h受滩面坡度的影响分布在(0.7~0.85)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垂线流速分布模型,并推导了平均流速计算公式。
  (3)软体排变形前的一般冲刷机理方面:排边冲刷受床面沙波运动的影响,冲刷坑表现出向下游移动的运动特征。单个冲刷坑的最大冲刷深度与弗劳德数、相对流速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沙波波高对水力因子的响应关系类似。排边发生一般冲刷主要受相对流速和弗劳德数控制,顺水排边发生一般冲刷时相对流速U/Uc∈[3.1,4.6],临水排边的相对流速U/Uc∈[3.2,4.2];顺水排边弗劳德数Fr∈[0.21,0.29],临水排边Fr∈[0.25,0.33]。建立了一般冲刷下软体排边缘最大冲刷深度公式,为软体排预埋深度的确定提供了计算上的参考。
  (4)软体排破坏性冲刷机理方面:明确了破坏性冲刷的触发机制,从水流弗劳德数和相对流速两方面分别建立了破坏性冲刷的触发临界条件。以弗劳德数为指标,直线2.4Fr+0.6h/D50×10-3=1可作为一般性冲刷和破坏性冲刷的临界条件,直线上方表示排边发生破坏性冲刷,软体排将会发生变形;直线下方表示未发生破坏性冲刷,软体排不会发生变形。以排边相对流速指标,U/Uc=4.7可作为破坏性冲刷的触发条件。
  (5)破坏性冲刷下,相对冲刷深度hs/h与弗劳德数的关系可用幂函数表示,相对冲刷深度hs/h与相对流速U/Uc或有效流速比(U-Uc)/ω的关系也可用幂函数表示。建立了破坏性冲刷下排边冲刷深度预测公式。破坏性冲刷下,软体排边缘稳定冲刷坑的坡度与泥沙颗粒的水下休止角相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软体排变形凹陷宽度预测公式以及软体排水毁率计算公式。
其他文献
目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许多地区水中氟含量超标,严重影响生活生产。为应对水源氟超标无水可饮问题,采用了前处理与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含氟水,分别研究了磷酸钙Ca(PO4)2和羟基磷灰石(HAP)除氟的最佳工况、影响因素及除氟机理,同时研究了与超滤工艺组合后长期运行效果,对除氟工艺的选用有一定参考价值,主要结论如下:  (1)钙盐混凝-超滤工艺最优工况为:一级除氟Ca(PO4)2投加量为4.5倍钙氟比
学位
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环境影响,本文选取小江流域典型区域进行生态调查研究,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为野外实地采样与实验分析,切实摸清了流域内电站开发对水域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及生态系统完整性影响;并结合实际规划工作,展开了小水电清理整改评估类型的探讨与小水电清理整改方案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小江流域水电开发对陆生生态的影响从流域角
学位
目的对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cell-freefetalDNA,cffDNA)无创产前检测的失败原因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探讨检测失败病例的处理方案。方法对5898例妊娠12~22周的单胎孕妇进行外周血cffDNA检测,设定严格的质控标准,首次检测不达标者在知情同意后选择二次采血或直接进行产前诊断。结果首次采血检测失败率为0.5%(32/5898),其中17例cffDNA%未达质控标准,10例两次建库检测均提示染色体数据波动,5例可能存在无法鉴别的性染色体异常。32例首次采血检测失败的病例中,2例直接接
在国内挖入式港池基本都是应用于平原河流少有关于山区河流的应用。衢江地形、两岸工业以及城镇布局的限制,可用的岸线资源有限,衢江两岸地势平坦利于开挖形成港池却又属山区性河流:河床组成粗,汛期流量变化大,水沙条件复杂。故本文将研究山区河流采用挖入式港池布置的可行性为未来的研究应用做探索。  挖入式港池作为典型的盲肠河道,在港池内部和口门区域都存在回流,回流状况因主流状况以及港池本身布置方案变化而不同。而
学位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变动回水区的泥沙输移规律及航道治理一直是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随着三峡水库调度方式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库尾推移质运动特性发生一定变化,为变动回水区的航道条件的改善与提升带来了不确定性影响。目前,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及国家立体交通网的建设,库尾的航道等级提升工程十分必要,为确保变动回水区航道提升工程的有效性,需要对变动回水区河段的泥沙冲淤特性及趋势开展定量的研究。  本文结合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生物滞留系统的干湿交替运行出现多重性和随机性,这一变化会影响系统的运行性能,导致系统在应对极端天气时常常缺乏必要的弹性,尤其是长时间干旱易造成植物死亡和营养盐淋失的现象。同时,国内城区仍然存在大量老旧小区,导致阳台洗衣废水混排入雨水系统而加剧河道污染。目前通常需要对非雨季下的生物滞留系统进行人为浇灌养护,导致运维成本较高,而阳台洗衣废水的治理也是目前老旧小
学位
当前,我国将水环境治理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城市点源污染已得到有效治理,水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城市水体在降雨过后水质存在显著降低现象,主要原因为城市降雨在地表在形成径流过程中携带大量污染物恶化受纳水体水质,故基于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基础理论和试验,以PS河流域的FX和ZKS在降雨径流过程中的排污特征为例,研究深圳市某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  为探析不同支流间存在的雨水径流区域性特征,选取COD、NH3-N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农业的快速增长,城市生活废水,工业废水的不达标排放以及农业中氮肥的过度使用,我国的地下水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硝酸盐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污染物,能诱导人体产生各种肿瘤等疾病发生。为有效去除水中的硝酸盐,开发了不同类型的技术,主要有生物反硝化法、物理化学法、化学还原法。纳米零价铁(nZVI)因为具有优于微米级零价铁的活性,通过nZVI化学还原水中硝酸盐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学位
三峡工程作为举世瞩目的水利水电工程,自建成以来在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实践新的洪水资源利用理念,近年来有关部门和部分学者提出“考虑三峡水库新的运用环境,利用新的洪水预报技术发展成果,在基本保证下游防洪水平不降低、库区防洪影响可接受的条件下,研究挖掘三峡水库调洪库容潜力,提高三峡水库汛期运行水位,以充分开发和利用长江水资源特别是洪水资
学位
山区河道往往受地形限制,河流深切,蜿蜒曲折,常有明显的区间交汇流现象,边界条件复杂,使得山区洪水突发性极强,过程迅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而山区又是建造大坝的天然基地,一旦发生溃坝事故,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为了防范溃坝事故发生,只有准确合理地掌握溃坝洪水演进特性,计算溃坝洪水演进过程,才能够指导人们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洪水灾害。  鉴于此,本文运用HEC-RAS软件建立溃坝洪水数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