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的公司资本制度相关问题进行了重要修改,创造性地将注册资本实缴制度改为注册资本认缴制度。新《公司法》规定股东的出资期限和出资方式可以自行约定,如此创造性的改革代表了我国法律制度的进步,提高了投资积极性,活跃了市场环境。但是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后,新《公司法》并没有完善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度下的配套责任机制,加上我国长期以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的公司资本制度相关问题进行了重要修改,创造性地将注册资本实缴制度改为注册资本认缴制度。新《公司法》规定股东的出资期限和出资方式可以自行约定,如此创造性的改革代表了我国法律制度的进步,提高了投资积极性,活跃了市场环境。但是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后,新《公司法》并没有完善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度下的配套责任机制,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使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度的推行也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度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下提高了市场活力和投资积极性,但由于公司注册资本得不到保障,导致大多数刚成立的公司刚刚成立就濒临破产,企业寿命极短。因此,如何完善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度下的配套责任机制,便成了学界热议的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出资未届期股权转让后责任如何分配问题。现行《公司法》对此问题并未作出制度性的安排,在此现实背景下,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21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公司法(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其中征求意见稿的第八十九条提到股东转让已认缴出资但未届缴资期限的股权的,由受让人承担缴纳该出资的义务。在《公司法(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公开之前,未届出资期限的股东转让股权后出资责任分配问题所引发的纠纷在实务中争议较大,各地法院裁判思路也不尽相同,《公司法(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虽对这一问题有所涉及,但其仅仅考虑了出资未届期的股权转让情形下受让人承担出资义务方面,为了追求公司资本的充实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需要全面审视出资未届期的股权转让后的出资责任分配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是否需要转让人承担补充责任、转让人在什么情形下应当承担补充责任、而不仅仅只是期待受让人承担责任。在审判实务中对于出资未届期的股权转让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现有的法律规定,检索具体的实务案例,提出《公司法(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探讨出能够保障各方利益的规则。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四个小节,结合现阶段市场环境以及《公司法(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的背景,提出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确定研究目的和意义,归纳现阶段学界各方的观点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更加明确出资未届期股权转让后出资责任分配规则。第二部分包括三个小节,第一小节简要解释了出资未届期股权的含义,第二小节介绍了出资未届期股权的特征,通过简单分析出资未届期股权的相关规定,总结出资未届期股权的三大特征,即其一,持有出资未届期股权的股东拥有合法股东资格;其二,股东的出资义务尚未到期;其三,出资未届期的股权具有可转让性,第三小节则从表现形式、股东的权利与资格、法律评价的三个方面分析出资未届期股权与瑕疵股权的区别,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出资未届期股权。第三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分析了出资未届期股权转让行为,包括出资未届期股权转让应当什么样的程序规则以及出资未届期股权转让行为的效力如何认定;第二小节笔者通过分析出资未届期股权转让后出资责任分配的前提,指出出资未届期股权转让后出资责任分配的两个前提,包括利益平衡前提和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前提。第四部分主要阐述我国立法现状以及司法实务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检视我国现行法下的相关规定以及分析认缴制度下的加速到期制度,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和各地法院的裁判依据以及视角,分析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第五部分则结合最新公开的《公司法(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试图为完善出资未届期股权转让后出资责任分配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即肯定《公司法(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中涉及到的受让股东承担出资责任的合理性,配合转让股东在一定期限内承担补充责任的方式以及合理期限内的催缴制度,更好的完善我国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度下出现的问题。
其他文献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投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股权代持现象屡见不鲜,以隐名出资方式投资的现象越发普遍,随之产生许多复杂的问题。其中,股权代持中隐名股东执行异议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隐名股东执行异议问题是同时涉及到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的维度、代持双方及名义股东债权人三方主体的纠纷。隐名股东对法院的执行判决不服,认为法院的执行行为损害了自己对案涉股权拥有的正常权益,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法院对
《公司法》进一步降低了公司的注册资本的门槛,使注册公司的数目迅速增加,新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势头良好,其背后的股东与公司利益纠纷的数量和复杂性都明显上升。在此背景下,与股东基本利益息息相关的知情权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而知情权的行使对公司的健康、有序的经营管理环境、保护股东合法权益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随着《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的颁布,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知情权诉讼数量非但没有下降,反
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个人所得税法》提高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新增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赡养老人、住房租房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制度。首次提出的专项附加扣除制度关乎纳税人切身利益,实施以后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国务院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明确了专项附加扣除的扣除范围、扣除标准和采用的扣除方式以及对应的保障措施等对新增制度保驾护航。2022年3月国务院下发文件新增一项婴幼儿照护
上诉机构作为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最具特色的存在,成立20多年以来高效运行,因此一直深受WTO各成员方所信赖。尽管上诉机构在过去的运行中为多边贸易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其成立以来并未进行过相关制度的更新。随着国际贸易争端复杂性不断加剧、加入WTO的成员数量不断增加,以现有的上诉制度和运行程序并不足与支撑上诉机构继续稳定、高效的运行。并且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国之间
安全例外条款是使国际自由贸易和国家安全利益协同发展趋于平衡的重要条款,对国际经济贸易往来和全球经济秩序稳定发展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长远意义。实际上,安全例外条款设立初心是为国家安全牺牲缔约初衷,WTO安全例外条款则赋予成员为保护国家安全利益而背离WTO义务要求甚至损害他国利益的权利,当然前提是符合安全例外条款的规定。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国家都认为该条款的适用属于其自决权范围,甚至于部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进步,民事纠纷案件快速增长。案件执行困难的问题成为影响司法实务与社会进步的“拦路虎”。执行和解制度最早出现于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解决执行困难、缓和当事人矛盾等问题是执行和解制度设立的初衷。在执行和解制度发展的二十年来,学者们为其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观点与见解,源源不断为执行和解制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加强执行和解制度立法完善,使得民
在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之一。在劳动关系的视角下,劳动用工场景区别于普通的生活场景,因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面临着经济利益的矛盾,而用人单位则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对劳动者个人信息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如果作为用人单位不合理地掌握大量劳动者个人信息,很有可能出现违规披露劳动者个人信息的情况,对劳动者的信息权益
民间借贷是一种民间较为广泛使用的金融融资手段。与银行贷款相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筹资数额有限、限制条款较多、手续繁琐、耗费时间长等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以民间借贷融资的手段在实施的过程却常常困难重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到期未还款的现象,致使出借人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数量不断增多,案情也愈加复杂。虽然2021年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
司法介入公司的利润分配,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起之前法律在涉及公司利润分配时回避法律干预,过多的主张公司自治原则,近几年无论是从法律条文的修补,还是学术界的研究,都体现出司法要加大对利润分配的干预力度。法律介入公司的利润分配,是介入因股东出资额的不同产生的潜在利益的冲突,这种冲突既表现为因为股东之间的经营理念的冲突而产生的大股东压制小股东通过滥用职权的方式不分配公司利润,也表现为大股东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