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具有整体性。城市化应该是现代化的,既表现在城市的物理空间和外延形态上的改变,也反映在城市内部的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改变上,反映在适应社会结构变化和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治理结构上。 城市市民社会是大都市独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社会类型的多元化、自主性的社会,是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市民社会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特定的城市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开始具有现代性意识、向往现代化生活的人的集合。 市民社会的形成标志着社会结构由传统到现代转型成功。城市管理不是政府的专利。市民社会是大城市治理的社会载体。城市是治理运作的主要运作空间。在现代社会,空间是争执的所在。现代城市的发展早已超越了传统的行政区域界线,城市管理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子原来行政区域所划定的界限范围。城市化的进程也使大量原来不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的人涌进了城市,有的还具有非常强烈的现代性公民意识,要求积极参与城市治理活动,改变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空间。现代市民社会的城市治理结构应是一个有机开放的系统,系统的稳定性与开放性要求必须借用现代“治理”概念和治理方式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权威统治,市民社会中的民间组织与政府部门合作,承担一定的公共管理活动。 以工业化为原动力的城市化已经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主旋律,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以社会分层为特征的社会转型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这已经开始导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分化,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正在开始定型,中国的城市里已经在开始出现并形成市民社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社会的形成和社会现代化进程将影响中国城市治理结构,政府的相当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将逐渐被市民社会的参与所取代。中国的城市治理结构是一个新范式的建立或者说是范式的重新建立的过程。 本文以社会学和城市学中关于市民社会和城市化及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为依托,以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城市治理之间的伴生关系为出发点,论证了现代化的整体性,研究了现代化与城市社会的关系、社会转型与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现代市民社会对城市治理结构的影响、国外对城市治理结构经验研究,最后得出了中国现代市民社会正在形成之中的观点,并针对转型时期市民社会的形成对中国城市治理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变”是现代社会的主题。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从社会转型的社会发展趋势来把握城市治理结构的变化,探讨了在现代市民社会逐渐形成的大背景下的中国城市治理结构理论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论的前瞻性,并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