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滨州贝壳堤保护区是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唯一新老并存的贝壳堤,是研究黄河变迁、海岸线变化、贝壳堤岛的形成等环境演变以及湿地类型的重要基地,属于海洋自然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也是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生态旅游及合理利用于一体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本文在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滨海湿地有害生物远程鉴定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05021-04)课题的支撑下,以山东滨州贝壳堤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1979、1990、2000、2008和2015年5期Landsat陆地卫星系列等多源遥感卫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的数据,经过几何精校正、监督分类、人机交互遥感解译、GIS叠加分析和动态信息提取等数据处理过程,提取了研究区景观类型和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等信息。在分析了1979-2015年研究区及其功能区遥感监测基础上,摸清了近40年来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重点分析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影响下景观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并探究研究区内贝壳堤面积与分布现状和在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影响下的贝壳堤的变化特征,最后针对研究区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及人类开发利用活动使贝壳堤减少的现状,提出科学的管护对策。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2015年研究区景观类型共有16种。研究区内人类活动与非人类活动面积分别为24536.41ha和18972.06ha,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6.39%和43.61%,主要景观类型有养殖场、浅海水域和盐田,分别占总面积的41.67%、33.60%和10.59%。研究区内核心区作为各类受保护对象的主要栖息地,受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影响最小,其次是缓冲区,实验区受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影响最大。 (2)从1979-2008年间,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研究区人类干扰十分明显,养殖池和盐田活动十分突出,不断侵占研究区内贝壳堤等自然景观类型,一些自然景观逐渐被人为景观所取代。同时道路的建立造成研究区生境日益破碎,进而对保护物种和生境带来很大的威胁。2008-2015年间,人类活动影响虽仍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这主要是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研究区人为破坏的情况得到了遏制保护情况好转。 (3)近40年滨州贝壳堤面积呈递减趋势的原因主要在于早期的人类采挖,大量外运,中后期大力发展盐田、养殖场及黄骅港、滨州港两大港口的建立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空间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非人类活动的空间呈降低趋势,农业用地、盐田和养殖场是本研究区最主要的3种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类型。面对研究区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及人类开发利用活动使贝壳堤减少的现状,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核查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修复贝壳堤生境等有效的管护对策,来应对研究区内贝壳堤遭受侵占及破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