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飞虱Brown planthopper(BPH),Nilaparvata lugens(St?l),是亚洲稻区主要害虫,主要以刺吸韧皮部汁液和传播水稻病毒的方式为害水稻植株。褐飞虱腹部脂肪体内存在大量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nts,YLS),YLS对褐飞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YLS褐飞虱就难以存活。因此,通过人为调控YLS与褐飞虱的共生关系,可能是今后开拓褐飞虱防治的新途径。本文研究了褐飞虱腹部脂肪体内YLS数量的动态变化以及杀菌剂丙环唑处理对褐飞虱及YLS的影响,旨在探明YLS对褐飞虱的重要性以及为“抑菌-治虫”手段防治褐飞虱奠定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分别对不同龄期褐飞虱腹部脂肪体进行冷冻切片、染色、显微观察,发现不同发育历期的褐飞虱其腹部脂肪体菌胞大小、类酵母共生菌数量和排列致密程度均不同。4-5龄若虫期,YLS镶嵌在脂肪体菌胞中。羽化24h短翅雌成虫菌胞中YLS数量较若虫期多。羽化48h的短翅雌成虫菌胞中YLS明显增多,卵巢中出现菌胞。羽化72h短翅雌成虫,菌胞中YLS数量继续增多,排列紧密,体腔中可见游离的YLS。各龄期间YLS数量呈显著差异。
2、以褐飞虱5龄若虫及羽化1天雌成虫为对象,显微注射0.1μL浓度为0.17ng/nL丙环唑至胸部血淋巴中,研究直接注射杀菌剂后褐飞虱腹部脂肪体和血淋巴中YLS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羽化1天雌成虫显微注射丙环唑后,血淋巴中的YLS数量显著下降,注射后第4天YLS数量下降到阴性对照的18.90%。与阴性对照相比,5龄若虫和羽化1天雌成虫丙环唑处理后,其脂肪体内YLS数量分别在第1天下降43.30和21.20%,第2天下降32.70和53.80%,第4天下降35.20和42.60%,血淋巴和脂肪体中Noda菌数量也都大幅度减少。褐飞虱5龄若虫的存活率在注射丙环唑后的1-3天显著低于PBS处理的阴性对照组,第4天到第8天与对照组相比达到极显著差异,第8天的存活率仅为40%,是PBS处理的对照组的一半。羽化1天雌成虫的存活率在处理后第5天开始显著低于阴性对照。此外,显微注射丙环唑后,褐飞虱的产卵能力显著下降,对于褐飞虱5龄若虫和羽化1天雌成虫,平均每头产卵量分别为195个和229个,仅为阴性对照的75%和80%。
3、以喷施丙环唑的水稻苗,分别喂食褐飞虱5龄若虫及羽化1天雌成虫,研究其取食后存活率、腹部脂肪体和血淋巴中YLS数量、产卵量的变化。水稻植株喷施丙环唑后喂食褐飞虱5龄若虫第4天,脂肪体中YLS的数量显著减少,羽化1天雌成虫脂肪体中YLS的数量在喂食第2天后显著下降。褐飞虱5龄若虫和1日龄雌成虫中优势菌Noda菌的数量在取食喷施丙环唑水稻苗后减少,第1天到第5天的存活率与阴性对照均没有显著差异,第6天到第8天存在显著性差异。取食喷施丙环唑水稻植株后,褐飞虱5龄若虫、羽化1天雌成虫每头平均产卵199个和214个,均比对照组少。HPLC法定性分析了褐飞虱肠道和血淋巴的丙环唑,发现两样品中均存在丙环唑,其中肠道中丙环唑浓度高于血淋巴。我们的研究证实了通过抑制类酵母共生菌来防治褐飞虱是切实可行的。
1、分别对不同龄期褐飞虱腹部脂肪体进行冷冻切片、染色、显微观察,发现不同发育历期的褐飞虱其腹部脂肪体菌胞大小、类酵母共生菌数量和排列致密程度均不同。4-5龄若虫期,YLS镶嵌在脂肪体菌胞中。羽化24h短翅雌成虫菌胞中YLS数量较若虫期多。羽化48h的短翅雌成虫菌胞中YLS明显增多,卵巢中出现菌胞。羽化72h短翅雌成虫,菌胞中YLS数量继续增多,排列紧密,体腔中可见游离的YLS。各龄期间YLS数量呈显著差异。
2、以褐飞虱5龄若虫及羽化1天雌成虫为对象,显微注射0.1μL浓度为0.17ng/nL丙环唑至胸部血淋巴中,研究直接注射杀菌剂后褐飞虱腹部脂肪体和血淋巴中YLS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羽化1天雌成虫显微注射丙环唑后,血淋巴中的YLS数量显著下降,注射后第4天YLS数量下降到阴性对照的18.90%。与阴性对照相比,5龄若虫和羽化1天雌成虫丙环唑处理后,其脂肪体内YLS数量分别在第1天下降43.30和21.20%,第2天下降32.70和53.80%,第4天下降35.20和42.60%,血淋巴和脂肪体中Noda菌数量也都大幅度减少。褐飞虱5龄若虫的存活率在注射丙环唑后的1-3天显著低于PBS处理的阴性对照组,第4天到第8天与对照组相比达到极显著差异,第8天的存活率仅为40%,是PBS处理的对照组的一半。羽化1天雌成虫的存活率在处理后第5天开始显著低于阴性对照。此外,显微注射丙环唑后,褐飞虱的产卵能力显著下降,对于褐飞虱5龄若虫和羽化1天雌成虫,平均每头产卵量分别为195个和229个,仅为阴性对照的75%和80%。
3、以喷施丙环唑的水稻苗,分别喂食褐飞虱5龄若虫及羽化1天雌成虫,研究其取食后存活率、腹部脂肪体和血淋巴中YLS数量、产卵量的变化。水稻植株喷施丙环唑后喂食褐飞虱5龄若虫第4天,脂肪体中YLS的数量显著减少,羽化1天雌成虫脂肪体中YLS的数量在喂食第2天后显著下降。褐飞虱5龄若虫和1日龄雌成虫中优势菌Noda菌的数量在取食喷施丙环唑水稻苗后减少,第1天到第5天的存活率与阴性对照均没有显著差异,第6天到第8天存在显著性差异。取食喷施丙环唑水稻植株后,褐飞虱5龄若虫、羽化1天雌成虫每头平均产卵199个和214个,均比对照组少。HPLC法定性分析了褐飞虱肠道和血淋巴的丙环唑,发现两样品中均存在丙环唑,其中肠道中丙环唑浓度高于血淋巴。我们的研究证实了通过抑制类酵母共生菌来防治褐飞虱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