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既成事实分析的方法,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研究了森林游憩活动对风景区土壤和植被的冲击状况,探讨了风景区土壤理化性质受冲击所引起的变化及冲击影响范围和游憩活动对植被及植物群落造成的冲击,并对游憩活动与土壤和植被冲击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风景区游憩活动时空分异规律,按照游憩环境承载力理论,计算泰山风景名胜区各主要子景区游憩环境承载力,并对利用程度作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景区环境保护及管理对策和措施,以促进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1.游憩活动对土壤的冲击游憩活动对土壤的冲击与景点特征和游览频度有关,具有高度集中性,呈“点”、“线”、“带”状分布。游憩冲击造成4个主要子景区的土壤枯枝落叶层厚度和腐殖质层厚度减少、土壤含水率减少、土壤硬度增加、土壤pH值增加。冲击程度随离步道或景点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轻,当超过一定距离后就基本稳定。其中,登天景区土壤受冲击范围为3m;岱麓景区土壤受冲击范围为2m;天烛峰景区土壤受冲击范围为1m;扇子崖景区土壤受冲击范围为1m。方差分析显示,4个主要子景区土壤受冲击程度依次为:登天景区>岱麓景区>扇子崖景区>天烛峰景区。对游憩活动与土壤冲击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土壤特征指数与自然地理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受冲击呈现向低海拔、平缓、偏阳方向的一个综合梯度;践踏指数与土壤特征指数呈负相关。2.游憩活动对植被的冲击受游憩冲击的植被中乔木受冲击程度明显小于灌木和草本,各受冲击因子中植被丰度的受冲击程度最大,而植被的种类数量、高度和更新程度等因子相对较小。登天景区、岱麓景区、扇子崖景区、天烛峰景区4个主要子景区植物群落受冲击指数依次为:40.39%、34.37%、31.03%和32.31%。方差分析得出,4个主要子景区植被受冲击程度依次为:登天景区>岱麓景区>天烛峰景区>扇子崖景区。对游憩活动与植被冲击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植被特征指数与自然地理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游憩对植被造成的冲击偏向发生在阳面、平缓、低海拔的地方;践踏指数与物种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植被各层高度和植被总盖度呈负相关;游客数量与植被覆盖度减少率、植群变异率、植群冲击指数呈显著正相关。3.游憩活动时空分异规律及环境承载力测算泰山风景名胜区游憩活动时空分异明显,全年游憩时间过分集中在4~10月份,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泰山中路和岱顶。计算得出风景区游憩环境承载力综合值为:TEBC(夏)=16250人/日,TEBC(冬)=9920人/日。年游憩环境承载力为420万人。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一定的创新:1.首次运用生态学理论对泰山风景名胜区土壤、植被受游憩活动冲击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土壤、植被受冲击状况,填补了有关泰山研究中该领域的空白。2.研究了游憩活动与土壤和植被冲击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践踏指数、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自然地理因子、土壤、植被之间的相关性,完善了研究内容体系,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3.对传统的游憩影响研究方法进行改进,使游憩冲击与游憩活动时空分异规律及行为特征相结合,深化了研究内涵,使研究更具实际意义。4.在对泰山风景名胜区游憩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土壤和植被受冲击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风景区环境管理对策及调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