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铁路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1825年世界第一条铁路诞生。半个多世纪后的1876年,第一条营业性质的铁路—吴淞铁路,才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修建16万公里神州铁路的宏伟蓝图。然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只能让铁路的大发展成为梦想。从1876年到1949年的73年间,中国总共只修建了不到27000公里铁路。从1949年至1981年,我国修建的铁路为31917公里。我国经历长达100年的被掠夺和战乱,财力薄弱,百废待兴,在加上大跃进和10年“文革”动乱,取得这样的铁路建设成就已属不易。但与国土面积相当且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美国相比还相差悬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有了长足进步,体现在公路和航空发展较快,而铁路发展相对较慢。 回顾我国铁路发展的历史,自近代以来,铁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我国资源、人口和经济发展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决定铁路长期以来是骨干交通方式,但总体而言铁路运能处于紧张状态。2004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建设客运专线为重点的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经过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能源、环境、交通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铁路的快速发展在有效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也将占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重点围绕如何全面认识铁路在我国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实施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以合理的资源投入建立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展开研究。 本研究主要集中在铁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铁路对我国城镇和产业布局的影响、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对铁路建设的影响等方面,以我国的国情以及铁路发展的历史阶段为立足点,探讨了铁路建设如何与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如何与其它交通方式相互合作以建立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本文认为,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铁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综合规划,长远规划,避免不同交通方式之间不合理的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 本文没有将铁路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关性局限在经济增长方面,而是全面考察了铁路与其它交通方式的互补性,铁路与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最终目的在于探索出这样一种思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包括铁路在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将建立综合交通体系的过程纳入到产业结构、城镇布局调整等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