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例皮肌炎患者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kica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住院治疗的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探讨皮肌炎的临床特征及合并间质性肺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期提高临床医师的早期识别的能力,为本病临床诊治提供依据,从而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为DM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和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住院的全部140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Excel设计病例资料收集表,建立数据库。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等详细病历资料,并分析皮肌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将患者是否合并间质性肺病进行分组,然后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两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将P<0.1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诊断价值的评价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从而得出DM合并间质性肺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140例患者,发病年龄为5-82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6.09±16.94岁,其中男性41例,女性99例,男女之比为1:2.14,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46.9±19.1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45.9±16.1岁,男女发病年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中约57.9%(81例)的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40-60岁。从发病到确诊的中位病程为3个月,男女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追溯140例患者发病季节,有104可追溯具体发病季节,夏秋季发病最多见(>50%),其中7月份最多(21例)。ILD组与非ILD组在发病年龄上存在统计学差异,ILD组发病年龄偏大,住院时间更长,花费更大,经济负担更重。2.临床表现:本研究140例患者,以皮疹为首发起病的有108例(77.14%),明显高于以肌炎及其他系统起病的患者。皮疹以眶周水肿性紫红斑、Gottron征最为多见,分别为96例(68.57%)及69例(49.29%)。在所有临床表现中,男女患者在胸闷上存在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胸闷更为常见(P<0.05)。ILD组与非ILD组则在皮肤异色症、关节痛、胸闷、咳嗽/咳痰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LD组的关节痛、胸闷、咳嗽发生率高于非ILD组,而非ILD组的皮肤异色症高于ILD组。3.实验室检查:本研究140例患者,入院时行血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感染指标检查。其中男女患者在白细胞减少及PLR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白细胞减少多于男性患者,而男性患者PLR低于女性患者。男女患者在免疫学指标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球蛋白水平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患者低于女性患者。ILD组与非ILD组患者的AST、LDH、ALB及DRR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ILD组的AST、LDH及DRR高于非ILD组,而ALB小于非ILD组。ILD组与非ILD组在IgA和抗R052抗体阳性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LD组IgA水平高于非ILD组,ILD组抗RO52抗体阳性率高于非ILD组。血常规方面,ILD组与非ILD组在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LMR、NLR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ILD组的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及NLR高于非ILD组,而LMR低于非ILD组。炎症指标上,ILD组与非ILD组在CRP、Ferr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LD组的指标均高于非ILD组。4.其他检查:本研究140例患者中,共有79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其中有62例(78.5%)患者呈肌源性损害,多以近端肌肉损伤为主。30例患者在入院后行肌肉活检,50例患者行皮肤活检,16例患者同时行肌肉及皮肤活检。肌肉病理结果提示肌纤维不同程度水肿、变性、坏死及再生,所有病例均未见肌细胞空泡或颗粒变性;皮肤活检结果提示不同程度的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灶状基底细胞液化、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及附属器周围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了胸部CT检查,其中64例患者提示间质性肺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毛玻璃样影、蜂窝状影、小叶间隔增厚、牵拉性支气管扩张以及胸膜渗出伴或不伴胸膜增厚。其中12名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出现双肺斑片状或条索状影,部分合并实变。5.肌炎抗体:27例患者入院后完善肌炎抗体谱检测,其中抗MDA5抗体阳性的患者7例(25.9%),抗ASS抗体阳性8例(29.6%),7例(25.9%)抗J0-1抗体,1例(3.7%)抗0J抗体;抗Mi-2抗体阳性2例(7.4%),抗NXP2抗体阳性2例(7.4%),抗SAE抗体阳性2例(7.4%),抗SRP抗体阳性3例(11.1%),抗TIF1-γ抗体阳性1例(3.7%),抗体阴性1例(3.7%),两种抗体(抗MDA5/抗TIF1-γ)阳性的患者1例(3.7%)。6.误诊:本研究中共有50例(36.43%)患者在确诊为DM之前存在误诊,其中46例(92%)误诊为皮肤性疾病,1例误诊为肝损伤,1例误诊为普通肺部感染,以皮损起病的误诊率较高。7.治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是DM的传统治疗方案,激素是治疗的基石。本组研究中,139例在确诊时均使用了激素,5例因病情较重使用了大剂量激素冲击,90例患者病程中加用了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环孢素、硫唑嘌呤、沙利度胺等),10例患者因病情恶化,使用了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4例患者死亡,5例因合并严重肺间质纤维化使用了吡非尼酮,1例患者因出现严重纵膈气肿使用阿达木单抗,1例因血管炎表现严重,1例因常规治疗无效,均使用了血浆置换治疗,余136例患者,虽有部分患者反复住院治疗,但经积极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均能好转出院,院外规律随访。[结论]1.DM夏季发生率较高,DM-ILD发病年龄高于DM单发,住院周期长,经济负担大。2.关节痛、胸闷、咳嗽/咳痰是DM-ILD的突出临床表现。3.关节痛、胸闷、抗R052抗体的出现、HGB增加、DRR及Ferr升高是DM-ILD的预测因素。4.DM以皮损起病误诊率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我国是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Hp)感染率国家,目前感染率为40-60%左右,几乎所有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即H pylori胃炎。H.pylori胃炎在胃黏膜癌前病变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1%可发生胃肿瘤。有研究表明,正常胃黏膜几乎不表达PD-L1,但在H.pylori刺激下可被显著诱导表达,此外,H.pylori也可显著上调胃癌中的PD
[目的]:揭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肠道菌群群落的组建机制、阐明生态功能变化,并挖掘UC发病相关核心菌群,为以肠道菌群为基础的UC靶向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UC及UC健康配偶为研究对象,收集肠道粘膜进行16s rRNA V3-V4高变区测序。分别从粘膜整体群落、主门、核心/边缘网络(Core/Periphery network,CPN)三个层次上对
[目 的]探讨CXCR1/CXCL8轴调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中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的机制。[方 法]体内实验:将3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BC模型组(PBC组)、Reparixin干预组(Rep组)、空白对照组(Con组),予以2-辛炔酸偶联牛血清白蛋白(2-octynoicacid was coupled to bov
[目的]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AILD)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等。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被称
[目的]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或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进行分组,通过研究不同分组的一般资料、炎症指标、凝血功能、血脂水平、肝肾功能、栓塞部位、双下肢静脉超声及30天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等相关指标,探讨MetS合并PE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MetS是否可以作为PE发病的独立预测因子以及MetS及其组成因子是否与PE短期预后
[目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SMAE)因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血流突然中断,使其供血区域肠管骤然缺血而产生以剧烈腹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急症。由于SMAE在临床上不常见,公众对其认识较少,加之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缺少特征性,不易明确诊断。SMAE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
[目的]通过比较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组与肝硬化无肺栓塞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肝硬化病因、临床症状、胸水和腹水情况、辅助检查资料、30天内不良事件、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探讨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影响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0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确诊肝硬化的患者214例,根据患者CTPA结果将病例分为肺栓塞组(实验组)和无肺栓塞组(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年龄、
[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与感染、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病理学以胆汁淤积和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为主要特征。目前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是指南推荐治疗的一线用药,但约30-40%的患者经UDCA治疗后效果欠佳,疾病最终将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
[目的]研究自身抗体与不同剂量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生化应答之间的关系,明确外周血中抗体分型对UDCA不同剂量治疗疗效是否有差异。[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22例PBC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年龄、BMI、生化全套、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
[目的]对初次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患者应用铋剂四联疗法(Bismuth quadruple therapy,BQT)进行根治,观察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Hp根除率;系统性评价BQT在Hp初次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Hp阳性患者初次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按入选标准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