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男性打工青年择偶与婚姻支付问题研究——以甘肃W村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123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恋问题是人类生活中关乎个体终生幸福、种族血脉传承的重大议题,举足轻重,也是日常生活中街头巷尾耐人寻味,亘古不衰的话题。农村适婚青年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建设者,他们一年中绝大多数时光在城市度过,目睹了城市的繁华和精彩。他们同样憧憬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该婚嫁的他们,何去何从?本研究以农村近年来结婚的男性打工青年为对象,以他们的择偶和婚姻支付实践为主要考察内容,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于婚姻实践意义的个体建构,并尝试从学理上解释这一特定的婚姻实践过程。  首先对于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解读,把握学界对于择偶以及和婚姻支付的学术态度和研究进度,确定研究方向。接着对于W村的社会、文化、经济进行简单介绍,概述当地婚俗以及目前男性打工青年的择偶以及婚姻支付状况。然后对当地新婚的男性打工青年的择偶和婚姻支付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研究发现,该地男性打工青年的择偶与婚姻支付存在两种并列的逻辑:新婚家庭中,其妻子有“本地人”和“外地人”之别,其择偶过程以及婚姻支付因此而大为不同。“本地人”,与丈夫因媒妁之言相识,快速结婚,婚后随丈夫与父辈合居;婚姻支付中,妻子娘家掌管大部分彩礼,受益较多。“外地人”,与丈夫自由恋爱,感情基础稳定,婚后建立二人新家庭;婚姻支付中大部分财物流向其新婚家庭,夫妇两人直接受益。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婚姻支付的主要承受者均为男方父辈,他们为此负债并偿还债务。婚姻支付的原因在于强大的支付惯习、被动的策略性选择以及血脉传承的乡土期待。
其他文献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广博高深,围绕“西方理性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这一主题,他对影响经济发展的文化、政治、法律及宗教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形成了庞大的社会学理
社区矫正起源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提出行刑社会化的观点,重视对罪犯人格的改造及实施非监禁刑罚措施,社区矫正由此萌芽。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注重对犯罪人的改造和完善、以罪犯再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发展存在非均衡性,如贺雪峰教授通过深入全国村庄进行调查,以经济分化程度和社区记忆两分维度将全国农村划分为四大类型。罗兴佐教
本文在社区治理模式转型即由过去的行政型社区向现代的自治型社区转变大背景下,以组织动员机制理论、本土化社会资本—“关系”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哈市A社区志愿者招募为例,采用
20世纪70年代,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倡导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就使社会上产生了一大批独生子女,随之造就了城市中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的家庭类型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发展,不仅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方式、农村的经营方式、农民的生活方
农村社区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区形式,也是中国庞大农民群体长期生活的场所。改革开放后,由于各种因为,农民在农村社区外部的互动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