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腹泻是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大多由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造成。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是感染性腹泻负担较高的国家之一。2017年,我国共报告感染性腹泻发病1471990例,其中丙类传染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发病1284644例,远超过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病例,可见对其他病原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国内临床实验室对腹泻病原菌的检测主要为霍乱弧菌、沙门菌和志贺菌等甲乙类传染病病原,却忽略了对其他病原的检测。气单胞菌(Aeromonas)是一类兼性厌氧、无芽孢、氧化酶阳性的革兰阴性杆菌,在自然界生态环境中广泛存在,尤其是水环境中。1961年人类首次从粪便当中分离到气单胞菌,此后普遍被视为引起腹泻的肠道致病菌。因临床上对气单胞菌缺乏重视,目前国内关于气单胞菌流行、毒力特征和耐药情况的资料较为缺乏。浙江省地处沿海,有较长的海岸线和丰沛的水资源,夏季温暖湿润的气候极有利于气单胞菌的生长,增加了感染的潜在风险。本研究收集了 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5家医院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以阐明气单胞菌的流行现状,为临床上科学地开展气单胞菌的常规检测提供依据;通过毒力基因的检测明确气单胞菌的毒力特征,为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药敏试验获得腹泻患者气单胞菌的耐药谱,为临床气单胞菌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从我国浙江地区5家合作医院收集急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用常规微生物检验程序结合MALDI-TOF质谱鉴定对粪便标本中常见肠道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用PCR方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分别对分离的气单胞菌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气单胞菌相关性腹泻病例的临床特征。结果1.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纳入符合急性腹泻定义的病例25853例。检出率居前三位的细菌性病原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3.02%)、副溶血弧菌(7.05%)和气单胞菌(5.10%)。2.在8747例进行了气单胞菌的培养及鉴定的病例中,男性与女性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的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以60岁以上老年人群最高,为6.70%;不同季节的检出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夏季(6-8月)最高,为6.02%。3.粪便中仅分离到气单胞菌的腹泻病例占67.66%,在临床上可出现腹痛(58.3%),呕吐(19.3%)和发热(12.9%)的症状。粪便主要为烂糊便(45.83%),其次为水样便(29.69%)。分离到气单胞菌混合其他病原的病例占32.34%,主要合并致泻性大肠埃希菌(40例,11.98%)、副溶血弧菌(27例,8.08%)和类志贺邻单胞菌(16例,4.79%)。4.636例气单胞菌阳性患者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688株气单胞菌,其中587例仅分离到一种气单胞菌,46例分离到两种气单胞菌,3例分离到三种气单胞菌。587株单一分离的气单胞菌包括9个菌种,其中以维氏气单胞菌(194株,28.20%)和豚鼠气单胞菌(182株,26.45%)为主。5.688株气单胞菌中,97.5%的气单胞菌携带至少一种毒力基因。gcaT、fla、alt、acg、ela、act和lip在气单胞菌中的检出率较高(>37%);aexT、lafA、tapA、ompAII、ahp和aaopH在气单胞菌中的检出率较低(<8%);多数毒力基因在嗜水、豚鼠和维氏三种气单胞菌中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6.气单胞菌对除外头孢西丁(63.37%)、四环素(61.63%)和亚胺培南(60.47%)的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大于79%;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27%以下;而对作为腹泻治疗一线药物的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85%)、中介敏感性(<10%)和耐药性(<5%)均较理想。气单胞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在嗜水、豚鼠和维氏气单胞菌这三个菌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气单胞菌检出率位列细菌性病原的第三位,建议将气单胞菌纳入夏秋季节腹泻病原常规检测。2.气单胞菌不同菌种的毒力基因携带和耐药性存在差异,临床需区别对待。3.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高,可作为临床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