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理论下《战争垃圾》的对话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x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金,原名金雪飞,是美国华裔文学史上第一位同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笔刽福克纳小说奖两项殊荣的作家。哈金于九十年代出开始用英语进行创作,先后出版了十五部作品,几乎获得了美国文学界的各种大奖,在美国备受关注和热捧。而在中国文学界,他的作品几乎无人问津。本论文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战争垃圾》中所体现的对话,包括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内心的对话和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揭示作品的对话内涵以及哈金本人的选择和文化身份。本论文共有五章。引言简述了哈金的生平、文学生涯以及国内外对《战争垃圾》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侧重研究人物之间的对话,并指出这种对话的实质是国共两党意识形态之争。三民主义的鼓吹者王勇和共产主义信徒裴山都希望在战俘营里拉拢更多的战俘,因而采取一系列高压政策和手段;作为无党派人士的余元也被迫卷入到这场意识形态的战争之中并苦苦挣扎。第三部分侧重分析主人公内心的对话,并指出这种对话的实质是余元内心的冲突与纠结。受到爱国主义的感召,余元自愿前往抗美援朝前线保家卫国,为国出力。战败被俘后,余元对家人的思念与日俱增,迫不及待想要回归家庭,向母亲尽孝道。而被迫卷入到国共两党战争中的余元逐渐厌烦这些纷扰,内心对宁静对自由的渴望愈发强烈。这些情感与冲突交织在一起,让余元痛苦不堪。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在去向问题的选择上,哈金与余元都认为真正的自由并不在中国,而是在第三方。在文化传统选择上,哈金与余元都更倾向于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更符合人性的发展。在伦理问题选择上,余元对个人以及国家的关系进行思考;而哈金则直接控诉国家对个人的背叛。通过以上分析,小说《战争垃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唤起大家对战俘的理解与同情;但是战俘的遭遇是特殊时期内的特殊事例,并不能因此否定中国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同时哈金作为移民作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以西方的价值观来否定中国的行为是不合适的。
其他文献
郑路说,他很喜欢卡普尔的雕塑,卡普尔也是他心目中大师级别的雕塑艺术家。从他说话的神情中能够感到中国雕塑在世界的舞台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他希望能在这个领域里成长,向世界级的艺术家看齐。学院像是郑路身后的风景,他的目标是奔赴比好更好的未来。  青年艺术家郑路位于宋庄的工作室里堆满了他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在工作室的顶层,他的团队正在制作一件体积较大的悬吊式雕塑。他说,他是一年前搬来这里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研究视角也日趋多元化。一方面,一些学者发现仅从语言文化等层面来研究翻译已不能满足翻译理论系统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