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是个人在对他人的情绪状态理解的基础上,对他人感受或在特定情境中将会有什么感受的情感反应。共情是人类社会经验的基础,是亲社会行为的催化剂,共情也一直被认为是引发亲社会行为的直接因素,并且在道德推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疼痛共情是典型的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根据疼痛类型,可将疼痛共情分为对他人身体疼痛的共情和对他人心理疼痛的共情。疼痛共情可以通过人际反应指标等量表测得,也可以通过行为指标测得。在疼痛共情的脑机制上,ERP研究发现,感知他人疼痛在时间进程上有由两部分组成:早期的情绪共享(N1)和晚期的认知评价(P3)。N1是情感唤起或情绪共享自动激活的标志,它与被试对疼痛图片的主观疼痛强度评定和不愉快度评定相关;P3是对疼痛线索自上而下注意的指示器,并且它的波幅与被试知觉到的主观疼痛和不愉快感相关。脑成像研究发现,感知他人疼痛和感知自己疼痛都会激活大脑中的"pain matrix"区域,这个区域包括辅助运动区、小脑、背侧扣带前回、背前扣带皮质、前部脑岛以及躯体感觉皮质等。感知他人身体疼痛与感知他人心理疼痛也有激活相似的脑区,但是感知他人身体疼痛激活的是传统的疼痛共情网络,而感知心理疼痛激活的脑区则更多的与“心理理论”脑区相重合。疼痛共情的理论模型有早期模仿理论以及最近在脑机制研究基础上提出的疼痛共情模型。研究已经证实,许多因素影响疼痛共情,包括注意、态度、情绪、观点采择和认知评价、种族、个体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情景等。其中社会和认知情境对体验疼痛共情有很重要的影响。fMRI研究发现儿童观看他人有意造成某人疼痛时,发现表征社会交互作用和道德行为的脑区被额外激活,包括颞顶结合点,旁扣带回,框额皮质,杏仁核,它们与额-顶注意网络的联系增加。另有研究发现,被试对他人故意造成的疼痛评定显著高于自己无意造成的疼痛,杏仁核、额下回信号增加,左侧杏仁核与腹侧前额叶的连接加强。本研究用行为技术进一步研究了不痛的伤害意图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并用ERP技术探讨了被试对自己伤害和他人伤害共情时的神经机制。实验一探讨了不同的伤害意图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实验选取大学生83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50人。随机把被试分到到“自己伤害组”、“他人无意伤害组”或“他人恶意伤害组”,阅读共情材料,完成六项共情量表。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对“自己伤害组”表现出的共情显著低于“他人恶意伤害组”,但与“他人无意伤害组”差异不显著;被试对“他人无意伤害组”表现出的共情低于“他人恶意伤害组”,但是差异不显著。恶意伤害会增加被试的共情水平,不同的伤害意图影响了疼痛共情。实验二用ERP技术探讨了不同的疼痛来源对疼痛共情影响的神经机制。28名大学生参与了该实验,13名男生,15名女生。实验材料为图片,描述的是自己造成的疼痛情景和他人造成的疼痛情景,对照图片除了没有疼痛发生外,与疼痛图片情景相似。要求被试评定图片情景中的疼痛程度,同时记录EEG数据。行为数据发现,他人造成的疼痛显著高于自己造成的疼痛。ERP数据分析显示,在早期的N1成分上,自己造成的疼痛与他人造成的疼痛差异不显著,在晚期P3成分上,自己造成的疼痛比他人造成的疼痛引起更大的波幅。实验结果证实了不同来源的疼痛影响疼痛共情,在神经机制上表现为疼痛来源调节晚期的自上而下控制成分。本研究用行为实验和ERP实验探讨了疼痛发生的不同情景对疼痛共情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伤害意图和不同的疼痛来源影响疼痛共情。这项研究结果具有很大了理论和实际意义,但是研究设计并不完美,还有不少缺陷,未来研究可以用不同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材料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