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除非”的词义演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_landicor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非”“除非”最初均为“否定排除义”,后来产生出“肯定强调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进行语料的调查,发现“除”在元代的时候“肯定强调义”使用较多,但在现代汉语中以“否定排除义”为主,而“非”与“除非”在肯定义产生之后,“否定”和“肯定”用法并存。对于三者词义演变的机制,学界无定论。沈家煊(2006a,2006b,2006c,2007a,2007b,2008a,2008b)等人的关于概念整合的语言应用研究对于本文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语言学理论,概念整合与传统的语法分析理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语法分析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当尝试着更为广泛的应用。本文认为,“除非”“除”“非”由否定义演变出肯定义均与概念整合有关,但其相反意义的产生又是不同的整合方式在起作用。首先,“除非”与“除”有着相同的机制,均是整合中的糅合在起作用。“除非”最初仅仅用作“排除”义。符合逻辑的格式有二:“除非p,不q”(a)“不q,除非p”(a’),另外有一种相反的表达格式表达相同的意义:“要q,惟p,(方/才)p”(x),二者均为符合逻辑的说法。说话人在表达意义的时候,头脑中同时显示这两种格式,选取a式中的“除非”的形式与x式中的“惟”的意义糅合出新词“除非”(A’),因此便产生出“要q,除非p,(方/才)p”,“除非”的“只有”义便得以固化。而“除”自衍生出介词之后,主要用作“除p(之外),不q”(a式)格式,它与“要q,惟p,(方/才q)”(x式)格式也是一正一反的说法,存在糅合的可能性,选择a式中的“除”的形式,并选择x式中的“惟”的意义,糅合成新的词“除”(B’),“若要q,除p(方/才q)”格式起初看作不符合逻辑的说法,但由于这些格式的大量使用,使得“除”的“只有”义在元代固定下来。其次,“非”的肯定义的形成在于“非p不q”与“得/要p才q”的三次不同的糅合:第一,“非”“得/要”先形成新形式“非得/要”,同时与“非”的语义糅合成新词“非要/得”(A),该词为“否定义”,因此在清代,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非得/要p不可”的格式。第二,新形式“非得/要”与“得/要”意义糅合为新词“非要/得”(A’),该词为“肯定”义,于是“非得/要p才q”格式得以广泛使用。第三,“非”的形式与“得/要”的肯定义糅合成新词“非”(A”),“非”有了“肯定义”,因此在清代“非p才q”格式亦应用广泛。
其他文献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法律问题,需要回应。网络是一个各种言论的集散地,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需要政法部门积极应对和建立引导机制。网络正引领着一轮信息革命,由个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的突飞猛进掀起了传播产业的新的一轮高潮。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将会加速融合,报纸开设网络版,以及报纸、杂志与网站合作开设线上发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时代风尚、物质载体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文学的样貌。现代社会网络力量的崛起带来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可以被认定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因为网络这种媒介
在汽车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今天,GPS技术创新和新能源在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汽车产业集群具有扩大经济规模、扩大经济范围,促进外部经济、内部经
传统定罪量刑标准体系在面对信息时代不断变异的犯罪情况时,日益显得力不从心。司法实践实践对此已然积极回应,但仍不够系统。在理论上构建了信息时代犯罪定量标准之后,尚需
<正>本文以广西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为研究起点,提出了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系的内涵、逻辑关系及监管存在问题背后的法律成因和"脉络"。并指出构建公共资
众所周知:弹簧式安全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超压泄放装置,它能自动释放掉承压容器中超过整定压力的多余蒸汽。但是,对于安全阀动作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方法还不是很成熟,而动态性
周瘦鹃是民国初期礼拜六派的代表作家,是翻译家、作家、编辑家,同时也是一位园艺家。周瘦鹃作为一位过渡性人物,他的小说里含有“新旧合参”、“中西合璧”的特质,夹杂着传统
1980~2009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显著时期,也是气温上升剧烈的时期.本文基于卫星观测的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1980~2009年中国城市化对地表观测气温的影响.城市用地指标采用19
21世纪初,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开展之际,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视障音乐教育的发展却较为缓慢,视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