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外近三十年的科学教育研究对于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概念化理解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尤其在前概念的探查、概念转变理论模型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取得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表明,概念转变的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概念转变的策略研究依然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赋予了教育技术的特征。乔纳森对于技术的解读和思维建模的观点给了本研究启示。如何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技术增强的学习和思维建模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形成一种有效促进学生概念的教学策略,进而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成为概念学习研究领域重要、迫切且富有前景的研究课题之一。
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实验选取“种子发芽的条件”为实验内容,以豆种为例。为实现研究目的,本研究将回答以下问题:学生对“豆种发芽的条件”存在哪些迷思概念,其经验来源是什么?促进概念转变的支撑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建模软件促进概念转变?
研究的前半段主要是完成两个工作,一是学生的前概念和迷思概念调查与分析,二是完成豆种发芽建模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后半段是实验阶段,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学生培育探究阶段和建模建模实验阶段。学生培育探究阶段是以往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然后按照实验设计进行真实的豆种培育。建模建模实验阶段在问题支架的帮助下,设计实验并通过建模软件完成实验操作,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最终解决问题支架中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研究数据主要是来自实验过程中前、中、后测。
本研究发现,以往的真实培育探究实验并不能改变学生已有的观念。相比培育实验,建模建模实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思维建模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其流程如下:一、前概念分析,发现迷思概念及经验来源;二、根据学生的阶段和思维水平确定建模模式:探究性建模或描述性建模;三、设计和开发内容支持的建模软件或选择合适的建模软件;四、设计、提供必要的支架;五、引发认知冲突,实现思维建模。
文章最后对本研究的结论、局限性等进行了论述,并展望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