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国内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数量和质量的降低以及水资源短缺等多种因素对国内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国内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全面建设“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有效利用海外耕地资源减轻国内粮食供给压力成为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理论指导,不同投资动机推动下的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无序发展,难以形成合力和规模效应以改善国内粮食安全状况。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深入研究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为目标提出海外耕地投资发展路径,为国家制定以海外耕地投资为基础的粮食安全战略和引导企业进行海外耕地投资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寻了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形成和演进的基本规律,并构建LMDI模型剖析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在时间尺度上,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经历了对外农业援助、农业合作开发、“走出去”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投资主体和投资数量呈现显著性差异。在空间尺度上,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以东南亚等周边地区为跳板逐步向全球范围内扩张,不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投资效率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的阻碍因素,经济快速发展和投资强度的提高是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口规模的增长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促进作用不明显。(2)在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区域和投资主体现状特征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基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产业分布理论从资源、市场、制度等多维度分析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纳入随机效用模型的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与一般意义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相似之处,贸易距离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有较大促进作用。同时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也呈现出独特之处,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倾向于选择市场经济不发达和低税率国家,带有显著的制度风险规避特征,东道国腐败控制度、产权安全度、投资便利度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东道国选择影响显著。东道国农业资源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有一定吸引力但并非决定因素。综合来看,当前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更多的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3)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未来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并引入虚拟耕地概念测算了中国耕地资源的潜在缺口。研究认为当前国内国际粮食安全形势、宏观政策等多种因素为海外耕地投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测算,预计2020年中国海外耕地投资规模达610-710万公顷,2025年投资规模达1073-1429万公顷。而2015年中国净进口虚拟耕地3545万公顷,预计2020年中国净进口虚拟耕地数量将达5300万公顷左右,2025年可能将会达到8000万公顷左右。研究认为未来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发展无法满足中国潜在耕地需求,需要通过优化海外耕地投资发展路径,促进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发展,以提高未来中国粮食安全水平。(4)从粮食安全视角剖析了当前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国家层面的宏观构架和企业层面的微观解构,探寻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的优化路径。在微观层面上,运用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实施海外耕地投资中的选择性差异,分别提出了基于粮食安全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策略。依据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风险偏好差异,建立了基于模糊累积前景理论的多属性海外耕地投资项目决策模型,将主观决策进行客观的量化,为不同类型企业海外耕地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政策支持体系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政策支持体系存在的障碍,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典型海外耕地投资国家政策体系的借鉴,提出了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政策体系的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