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目前的研究表明,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肿瘤的复发和远处转移,而对于肿瘤的远处转移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简单的、随机的过程。家喻户晓,每一种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都有其特定的转移器官,而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根治性的手术以后,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死于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远处的转移,术后的5年生存率不到30%。通过有效的临床技术方法对胃癌患者是否伴有远处转移进行明确的临床诊断,在世界范围内的癌症治疗领域中仍然是被颇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粘附分子及众多细胞因子的参与,在胃癌的远处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近的研究表明粘附分子E-选择素在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上均有表达,说明选择素更能促进恶性肿瘤的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粘附分子的粘附作用在胃癌患者的远处转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的:本实验拟通过检测黏附分子E-选择素在胃癌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E-选择素在胃癌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之间的隐秘联系,以进一步揭示E-选择素在胃癌的淋巴转移和腹膜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吉林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中心行胃癌根治术,从中随机选取5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病理蜡块切片。随机选取的53例患者均行常规病理检测,并明确诊断为腹膜转移;随机对照组所选取的50例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手术过程中的探查均未发现明确腹膜转移。所有随机选取的103例病例,实施手术前均未接受新辅助化疗、肿瘤生物治疗及基因靶向治疗等。所有标本用甲醛(福尔马林)进行常规的固定,石蜡的包埋后利用免疫组化的实验方法进行定性,对E-选择素的表达情况与其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E-选择素在胃癌腹膜转移与腹膜无转移中的表达情况:53例胃癌腹膜转移组织中,E-选择素阳性的染色为46例,阳性率为86.79%;50例胃癌腹膜无转移组织中,E-选择素阳性的染色为9例,阳性率为18%。E-选择素在癌组织血管内皮上阳性表达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上,二者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另外肿瘤的细胞膜上仍可见E-选择素的表达。E-选择素在胃癌细胞胞浆上的表达:53例胃癌远处转移者,转移灶细胞E-选择素阳性染色为6例,阳性率为11.32%,原发灶细胞E-选择素阳性染色为4例,阳性率为7.54%,50例胃癌无远处转移者,原发灶细胞未见E-选择素阳性表达,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3例胃癌合并远处转移病例中,男性组选择素阳性染色为32例(32/53),女性组选择素阳性染色为21例(21/53);年龄小于55岁的24例,选择素阳性染色19例;55岁以上29例,其中阳性染色27例,组织学分化中,高中分化腺癌选择素阳性染色为5例(5/8)、低分化腺癌选择素阳性染色为25例(25/27)、印戒细胞癌选择素阳性染色为12例(12/13)、粘液腺癌选择素阳性染色为4例(4/5),以上各组之间未见显著差异(P均>0.05)。53例胃癌同时伴有腹膜转移病例,浸润深度中:T2的阳性染色率为25%、T3的阳性染色率为72.7%、T4的阳性染色率为97.3%;淋巴结癌转移中:N1的染色阳性表达率为62.5%、N2的染色阳性表达率为82.3%、N3的染色阳性表达率为96.4%;且随着肿瘤分期进展选择素染色阳性表达率逐渐递增,各组之间见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1、E-选择素在胃癌大网膜转移灶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表达,且转移灶中血管内皮细胞上的E-选择素表达高于无远处转移者。2、在胃癌和并远处大网膜转移的分组中,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E-选择素在转移灶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也逐渐增加。3、E-选择素的表达随着病变的进展也呈现出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所以E-选择素很可能是胃癌腹膜转移的一个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