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这一领域不断受到重视。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交际的过程和结果。中西方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我们在承认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同时,更要考虑到文化价值观的动态性特征,要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发展变化趋势。本文重要依据荷兰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式来分析《喜宴》和《推手》这两部著名电影来研究中西文化的交融。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对记录文化成果、传承文化思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带着文化的烙印。它可以自然流露并具体体现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等。一个民族的文化,自然包括该民族用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的语言,而语言又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媒介。因此,通过中西语言接触,会发生中西文化的交流、冲突、碰撞与融合。我们只有在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冲突、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才能找到中西文化的最佳契合点。使它们能够优势互补,从而建构和谐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彼此应从对方获取营养,吸取更多的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的民族语言通过与其他民族语言的频繁接触,不仅要保持与其他语言平等对话的地位,还要大大强化自己的表达功能。在人与人交流的基础上发生的中西文化交融,不能被理解为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互取代,更不能被看成是不同语言、文化的杂交混合,而应当体现在人们文化视域的拓展上。在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解说中,无论是主张以西方文化替代中国文化,还是主张用中国文化主宰未来世界,实际上都是期望以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但是,文化就其核心内容而言,是不能简单替换的。就文化的表层或实效层面而言,它是多样的、易变的和可替换的;但是就文化的深层或价值信念层面而言,却是根深蒂固,难以替换的。本文根据Hofstede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来分析电影中的中西文化融合的现象。针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一方面要从西方语言和文化中大量吸收先进的、有益的、精华的成分,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语言和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有足够的鉴别力和免疫力,洞察和摒弃落后的、无益的、糟粕的东西,从而保持我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纯洁性。文化交融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我们通过中西文化之间的对话来发现自身文化的边界和局限;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解释来拓展自身文化的视域,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对话过程。我们对西方文化的阅读和理解,实际上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向西方文化发问;而我们从西方文化中所得到的回答,又会促使我们向自身的文化传统发问,并进一步迫使我们以新的方式作答,从而对自身的文化产生新的理解,做出新的诠释。在这种一问一答的过程中,通过返本归真,推陈出新,实现文化视域的拓展。因此,中西文化交融,既是一个不断解读对方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对自身文化传统重新审视和解说的过程。既要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吸收并借鉴西方文化的现代精神,同时还要在继承、吸收、借鉴中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