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普通话与方言的接触日益加强;同时出于对普通话的认同,方言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逐渐向普通话靠拢,其中词汇上的变化尤其明显,具体表现为方言中一些特色词汇逐渐向普通话形式靠拢。儒林话是城步苗族自治县各民族的通用汉语方言,属湘方言,该方言的人称代词有其特色,第三人称代词为“几”,其起源可追溯到古汉语词汇“其”、“之”或“渠”。复数第三人称代词则为“几哩”。然而,随着儒林话与普通话接触的进一步加强,该方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使用发生了明显变异和变化。本研究以社会语言学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理论为指导,采用观察、录音访谈等方法,以城步本土33人作为调查对象,并运用GOLDVARB X和EXCEL(2007)软件,对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儒林话第三人称代词变异的年龄分层情况进行考察。调查发现,儒林话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新的变异形式(“他”、“他哩”和“他们”),是一种进行中的变化。从分布来看,第三人称代词单数新形式“他”和旧形式“几”使用总数量大体均等,但复数新形式“他哩”已经比“几哩”更有分布优势。新形式“他”随年龄的减小而呈卧s形(缓慢增长-激增-趋于平稳)增加,旧形式反之。第三人称代词使用在年龄上存在明显年龄分层,以30岁为分水岭,30岁以下人群更倾向使用新形式,但旧形式在30岁以上人群中仍占使用优势。该第三人称代词变异与说话人和该第三人称代词所指对象的亲密程度高度相关,人们倾向于用“几”称呼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事物以表示亲近,如家人和朋友等;而对不熟悉的人和抽象概念等则更多使用“他”称呼以表示客观和疏远。此外,变异形式的使用与性别也呈一定相关性,女性使用新形式“他”的概率略高于男性。与普通话的接触是造成第三人称代词变异的主要原因,青年人则是推动该变异和变化的主力军。方言词汇中不仅保存着古汉语成分和面貌,也是地方风俗文化的体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和记录方言的变异与变化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自身方言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对保护中国语言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