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步儒林话第三人称代词变异年龄分层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6529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普通话与方言的接触日益加强;同时出于对普通话的认同,方言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逐渐向普通话靠拢,其中词汇上的变化尤其明显,具体表现为方言中一些特色词汇逐渐向普通话形式靠拢。儒林话是城步苗族自治县各民族的通用汉语方言,属湘方言,该方言的人称代词有其特色,第三人称代词为“几”,其起源可追溯到古汉语词汇“其”、“之”或“渠”。复数第三人称代词则为“几哩”。然而,随着儒林话与普通话接触的进一步加强,该方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使用发生了明显变异和变化。本研究以社会语言学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理论为指导,采用观察、录音访谈等方法,以城步本土33人作为调查对象,并运用GOLDVARB X和EXCEL(2007)软件,对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儒林话第三人称代词变异的年龄分层情况进行考察。调查发现,儒林话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新的变异形式(“他”、“他哩”和“他们”),是一种进行中的变化。从分布来看,第三人称代词单数新形式“他”和旧形式“几”使用总数量大体均等,但复数新形式“他哩”已经比“几哩”更有分布优势。新形式“他”随年龄的减小而呈卧s形(缓慢增长-激增-趋于平稳)增加,旧形式反之。第三人称代词使用在年龄上存在明显年龄分层,以30岁为分水岭,30岁以下人群更倾向使用新形式,但旧形式在30岁以上人群中仍占使用优势。该第三人称代词变异与说话人和该第三人称代词所指对象的亲密程度高度相关,人们倾向于用“几”称呼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事物以表示亲近,如家人和朋友等;而对不熟悉的人和抽象概念等则更多使用“他”称呼以表示客观和疏远。此外,变异形式的使用与性别也呈一定相关性,女性使用新形式“他”的概率略高于男性。与普通话的接触是造成第三人称代词变异的主要原因,青年人则是推动该变异和变化的主力军。方言词汇中不仅保存着古汉语成分和面貌,也是地方风俗文化的体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和记录方言的变异与变化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自身方言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对保护中国语言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作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一种组织策略形式,“垂直整合”使企业具有权力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绩效。垂直整合战略并非必须以所有权结构来实现,它可以通过不同治理结构牵涉到其他部
无缝覆盖是移动运营商打造精品网络的前提,而实现住宅小区深度覆盖是关键。本文就小区深度覆盖提出了基站整体搬迁、双频网单频近距离搬迁、利用非民用设施建站/搬迁、使用物
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937组V1V2式动词进行穷尽式考察,以“编织”、“建造”、“种植”、“售卖”为例,总结出V1V2式动词的特点:名词性弱;具有整体性,认知范畴上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其信息化程度越高则企业对其依赖性就越大,当信息系统出现突发负面事件时,其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因此,企业在应用信息系统改善和提
《參天台五臺山記》是日本僧人成尋在宋神宗熙寧年間寫成的一本遊記文獻。這本書是記錄他到中國巡禮求法過程的日記,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也保留了當時的語言。森公章等學者
《經典释文》是漠魏以来汇释經典音羲的集大成之作,不僅封我們閱讀經典,解析經羲有著很重要的工具书意羲,而且封中國經學的發展也产生過不小的推动作用。五经是經學典籍的核
本文利用实地调查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图什业图旗蒙古族形成发展的社会背景,阐述了文化渗透,语言接触引发的图什业图蒙古族语言应用现状及其演变的历史文化渊源和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在文化交流方面,双方的教育合作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东方语言教学在俄罗斯愈来愈受到学生的欢迎。为了使教
现代汉语趋向补语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汉语趋向补语结构复杂、表义丰富,复合趋向补语更是如此。虽然蒙古语中没有趋向补语,蒙古语可以用相应的趋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密切联系对外汉语教材,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从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的角度出发,结合前人的研究,将时间词语分为时间词和时间短语两大类。其中时间词主要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