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成长与启发式教学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n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以真、善、美等超越性价值为目标,在创造对象世界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自我的创造。创造性活动实现了精神的“自在”成长,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则实现了精神的“自为”成长。精神参与的、实现人的精神成长的学习实际上是有内在意义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这样的学习要求教学是启发式的。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激发、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求来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教学,其关键是遵循学生主动探求、生成知识和经验的内在逻辑,也就是各种精神力量——科学理性、德性、美感的活动机制。   学生创造性的主动探求活动要求教师提供的指导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启发引导就变成对学生探求活动的操控和抑制,这里涉及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问题。而顺应学生科学理性、德性、美感的活动机制,为其功能的发挥创造必要的条件,则涉及科学教学、道德教学及艺术教学的启发策略问题。   科学理性、德性、美感是科学活动、道德活动、审美活动中的创造主体,是与特定活动对象相关的知识经验、认知体验能力、情感倾向等的合金。忽视它们的存在、违背其活动机制导致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成功的创造性教学必然是顺应其机制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将上述精神力量活动的一般机制、启发式教学的一般原则和策略与具体的教学情境联系起来。教师通过对自身精神活动的内省、与学生的深层次对话以及课例研究,可以不断生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其他文献
对于新疆地区而言,积极开展新疆地区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发展新疆地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当前新疆物理师范生实习前后教学效能感的对比研究,发现当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教育培养下一代,而且教师是道德崇高、智慧稳重的典范。进入工业化时期,人们对教师的界说有了新的诠释:受过专门
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教学反思”思潮进入我国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纷纷开展了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反思越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相互依赖,引起世界不同国家间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比以往更加频繁。不同民族国家的教育走向更加开放,人类愈加需要相互依赖与共同理解来应对全球共同的教育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