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上锁孔硬膜外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显微镜与内镜解剖学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20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受微创“锁孔”入路理念和神经内镜优越性的启发,将内镜技术与“眶上锁孔入路”相结合,利用内镜的高清晰视野将锁孔的“门洞”效应充分发挥,来改进传统的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分别在显微镜和内镜下测量手术路径中重要的解剖标志,探索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10具,分别采用德国LEICA显微镜和德国STORZ外径4mm的0°硬质神经内镜模拟眶上锁孔硬膜外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做眉弓眶上4cm直切口,骨孔2-3cm,使骨孔尽量靠近前颅底,应用内镜自硬膜外沿蝶骨嵴向内探查,至前床突处,对沿途的解剖结构及解剖路标进行观察、录像及测量,模拟探查有无骨片压迫,分别在内镜下和显微镜下用磨钻模拟磨除视神经管的上壁和外侧壁。结果:1.沿途所见解剖结构及“路标”:经眶上锁孔硬膜外入路打开2-3cm的骨窗,由硬膜外沿蝶骨嵴方向小心剥离颅底的硬脑膜,沿蝶翼凹沟向前向外可观察到前床突,前床突外侧缘向内约1cm可见视神经管颅口以及镰状韧带。入路中可观察到定位标志,即“路标”主要为额底骨嵴、蝶骨嵴缘、蝶翼凹沟、前床突和镰状韧带,按视神经的走向小心磨开视神经骨管的全程上壁及部分外壁,视神经的充分减压需要在视神经鞘膜与前颅底硬膜的反折处切开视神经鞘膜和总腱环。2.测量结果:2.1视神经管有上、下、内、外四个侧壁。上壁、下壁分别由蝶骨小翼上、下根构成;外侧壁为蝶骨小翼上、下根的外侧结合部;内侧壁为蝶筛窦的外侧壁。其中内侧壁最长,上壁次之,下壁最短。视神经管颅口四个侧壁的厚度依次为外侧壁>下壁>上壁>内侧壁,管中部四个侧壁的厚度依次为外侧壁>下壁>上壁>内侧壁,眶口四个侧壁的厚度依次为外侧壁>上壁>下壁>内侧壁,而各侧壁由视神经管颅口至眶口逐渐增厚。2.2视神经管有颅口、眶口两个开口,视神经管颅口呈横椭圆形,眶口呈竖椭圆形。2.3视神经管的走行方向及与周边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从颅口到眶口,视神经管向外下方走行,关键点至视神经管口距离为59.32±2.27mm,视神经管走行与中线夹角为37.36±0.90°,视神经管颅口上缘中点至颈内动脉的距离为3.80±0.93mm。2.4眼动脉的走行:眼动脉走行于视神经管内,本研究眼动脉入颅处与视神经的毗邻关系内下方占75%,下方占25%,眼动脉出眶处与视神经的毗邻关系外下方占65%,外侧方占15%,下方占20%。结论:眶上锁孔硬膜外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相对于传统入路所涉及到的重要血管及神经很少,可避免对额叶不必要的损伤及牵拉,符合现代神经外科的微创理念。内镜利用优越的照明、摄像及多角度观察等条件,增大可视角度,对观察物体局部放大,视野内从浅表到深部隐蔽区域的细微解剖结构均可清晰显示,明显增加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我国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 ,论述了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着重阐述了如何从控制现金流量的角度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 ;从综合评价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
目的:心脏手术和体外循环会引起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环氧酶抑制剂帕瑞昔布和氟比洛芬脂是否能减轻这种全身炎症反应,尚无相关研究。方法:55名择期体外循环(CPB)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分型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方法:1998年1月~2009年1月,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患者60例,术前均行胸椎CT扫描,椎弓根轴位薄层重建。根据椎弓
目的利用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核磁共振对比剂体外标记调节性T细胞,检测USPIO对比剂对调节性T细胞的生物学影响,从而为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器官移植受者中监测回输体内的USPIO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椎间融合器:楔形骨融合器和圆柱形融合器于L4-5椎间置入后,周围骨质的应力改变,并为临床及融合器设计提供相应参数。方法:新鲜脊柱标本来自于健康的12月大小的成
目的探讨CD39在异氟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4只野生型和12只CD39基因敲除雄性BALB/c小鼠,每组12只,共3组.建立经典的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
脊髓损伤是指人体的脊柱受到严重的外力打击,从而导致的脊椎骨折,引起的脊髓受损,或者是由于病人患脊髓炎、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病变而引发的病变。由于脊髓损伤的伤害程度难
目的:对小柴胡汤配方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研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小柴胡汤配方颗粒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芩中的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该方法黄芩苷的线
目的: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股骨干骨折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闭合手术,术中不能直视下复位骨折,旋转及成角畸形的发生率较高。有报道称股骨旋转畸形的出现使股
目的:自从1960年Charnley[1]制造出第一个超高分子多聚乙烯人工髋关节以来,髋关节置换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其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但其相关的一些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