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7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了 14150美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分配中的不平等问题,但是依旧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分配差异扩大的趋势。然而,调查显示,与种族、家庭出身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收入不平等相比,人们并不反感因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其中隐含的观点是,一个社会要想公正,重要的是机会的平等,而不是最终结果的平等。因此政府面临的真正挑战不是如何消除社会中存在的收入不平等,而是如何准确识别并消除因环境因素造成的收入不平等。在此背景下,揭示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形成机制,对于降低机会不平等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机会不平等讨论源于政治经济学家对于传统福利范式的批判,在Rawls,Dworkin以及Sen等关于机会不平等哲学讨论的基础上,Roemer将不平等分解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研究依托Roemer提出的“环境-努力”二元分析框架,基于CGSS2005-2015年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现状,进一步从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的生成因素、影响机制以及形成路径的视角系统揭示了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形成的内在机制,为全面了解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以及消除收入机会不平等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结构安排和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八章,具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系统回顾了机会不平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并进一步说明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介绍收入机会不平等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首先,阐述机会不平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机会不平等的哲学内涵与Roemer提出的“环境-努力”二元分析理论框架;其次,介绍了机会平等政策制定原则,主要包括补偿原则和回报原则,机会不平等被认为是不公平的,政策制定应该对因环境因素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平等进行补偿,努力不平等被认为是公平的,政策制定时应该尊重因此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努力因素进行合理回报;再次,总结了机会不平等测算方法及其他机会不平等相关研究的方法演进;最后,介绍机会不平等测度相关研究中环境变量和努力变量的选择以及不平等指标的选择。第三章测算了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基于前文介绍的Roemer“环境-努力”二元分析框架,结合GCSS2005-2015微观数据,采用参数法测算了中国全国及省际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绝对量和相对量,探究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的现状。采用参数法测算个体“反事实收入”时,在收入决定方程中引入了环境因素和努力因素的交叉项,除此之外,还探究了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的城乡异质性及性别异质性。第四章是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地区差异测度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使用第三章中测算的省际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探究了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地区差异及差异来源,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存在比较显著的地区差异,Dagum基尼系数将地区差异分解为地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以及超变密度引起的差异,机会不平等地区间差异是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随后基于地理探测器统计模型对引起地区差异的驱动因素进行探究,选取的驱动因素包括市场化程度、政府支出、外商直接投资、全球化程度以及生产率。第五章是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生成因素研究。首先,使用Shapely分解框架将收入分配不平等分解到各收入决定因素中;其次,分析全样本情况下,以绝对量和相对量表示2005-2015年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生成因素,揭示各个因素在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生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生成因素的城乡异质性、性别异质性以及地区异质性,为消除收入机会不平等提供更多的参考。第六章是基于代际视角的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代际视角分析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发现了基于代际视角的收入机会不平等的三个影响机制:第一,父辈通过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对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收入分配水平,进而对子辈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产生影响;第二,父辈自身的社会网络,比如父母职业类型、社会地位和财富等因素会对个体的就业等因素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收入,进而对个体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产生影响;第三,子辈的教育回报率会影响个体的收入水平,进而对个体的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产生影响。三个影响机制分别对应代际教育弹性、家庭网络回报率和教育回报率。第七章是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形成路径研究。首先采用事前半参数法,并结合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构建分析框架探究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的形成路径,除了环境变量和努力变量外,还考虑了残差项或者运气导致的不平等,将收入不平等分解为机会不平等、努力不平等和残差项或者运气导致的不平等;然后根据机会不平等形成路径的差异,分解为直接路径机会不平等和间接路径机会不平等;最后将机会不平等间接形成路径继续分解为受教育程度路径和职业类型路径,揭示了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在间接机会不平等生成中的重要作用。第八章是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总结主要研究结论,随后根据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对未来的研究的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构建了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分析框架。基于机会不平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从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测算、收入机会不平等地区差异、差异来源及驱动因素分析和机会不平等内在生成逻辑出发,构建了收入机会不平等分析框架,此框架也可以使用在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医疗服务机会不平等。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测算是机会不平等研究的基础,旨在揭示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的现状;机会不平等地区差异、来源及驱动因素研究从宏观层面为降低中国机会不平等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以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生成因素、影响机制以及形成路径为代表的机会不平等内在生成逻辑探究从微观层面为降低中国机会不平等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2)改进收入机会不平等参数测算模型,并测算了 2005-2015年中国全样本和省际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参数模型中将环境变量和努力变量的交叉项纳入收入决定方程,现有研究表明环境会对个体的努力程度产生影响,比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重视教育,教育程度高意味着更好的职业类型以及更高的收入,父母会将更多地资源投资在子女教育上,个体努力的提高会降低因环境因素引起的收入分配差异,因此环境因素和努力因素的交叉项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与现有研究相比,研究中使用的样本年份多,选取更多环境变量和努力变量,且以绝对量和相对量分别表示了测算结果,测算结果更加客观和全面。(3)首次测度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地区差异、差异来源以及驱动因素。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框架将机会不平等地区差异分解为机会不平等地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以及超变密度引起的差异,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是机会不平等地区间差异;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地区差异驱动因素研究,对于明确引起中国居民机会不平等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4)系统分析了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形成机制。在机会不平等内在形成机制研究中,使用Shapely分解框架分析了中国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的生成因素;基于代际视角发现了三种机会不平等影响机制;基于半参数基尼系数分解框架探究了机会不平等形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