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永昌镇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结合中国的现状,永昌镇的重建是一个快速现代化的过程,它让本需要几十年建设和发展的城市化建设,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就得以实现。在对新址的规划布局、城市功能设置等方面,国家和社会都倾注了很多的资源和心血。现代的城市发展模式、新型的技术设施、功能区划等等都在这次的重建中得以应用。永昌镇物质实体的重建从速度、质量、规划、表观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城市风貌和布局规划甚至超过了东部一些同级别的城市。对于集中安置的原黄土镇迁移农民来说,身份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工作由农转非的变化等等,使得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面临着种种挑战,如生活方式的不适应、观念和习俗与城市功能及运营的不协调、工作生产方式转变的不适应等方面。而这些转变给原黄土镇迁移农民所带来的适应性影响值得研究。论文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样本数据,主要对永昌镇的四个主要社区,即新川小区、沐曦小区、尔玛小区、禹龙小区进行实证调研,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237份。再通过排除其他不完整回答和不认真作答的问卷,共计有效问卷209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0.4%。样本点分布于各个不同的街区,并根据职业、收入、年龄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对样本进本挑选,以使样本点更具有代表性,主要包含居住区、沿街商铺、农贸市场、银行、体育馆、医院、学校等。论文在对调研获得的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之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软件SPSS17.0和AMOS21.0对被动性迁移农民的城市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作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得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居住环境、心理认同的路径关系,找到对被动性迁移农民城市适应性影响最显著的指标,并采用分值法定量分析原黄土镇迁移农民的城市适应性程度,为今后快速重建的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最后论文针对所得到的数据分析和实证调研,从文化堕距这一视角进行分析,发现物质实体快速重建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使被动性迁移农民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城市生活,减少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