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D电影以其逼真的场景、震撼的视觉效果冲击着观众的眼球,我们不禁惊叹如此逼真的效果居然来自于一个个微小的模型。如此高明的技术让我们最真实的看到最不真实的东西,然而有没有想过我们目睹的“真实”有多少真实成分?在技术泛滥的时代,各种媒介制造出种种“真实”的假象,我们置身其中无法分辨真假,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巨大的仿像。“仿像”并非是新生词汇,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变迁。“仿像”本身的意义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从词源学角度来看,“仿像”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确立经历了一个系统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首先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随后逐渐发展到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柏拉图的模仿说与“仿像”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当模仿的形象被赞扬成对现实的肯定时,“仿像”被污蔑成对真实的否定。尼采破除传统形而上学的“仿像”观,肯定感性真实的现实世界。“仿像”不再是无限下降的摹本,而是潜藏着肯定的、积极的力量。德勒兹运用其差异理论,赋予“仿像”存在的积极色彩。德勒兹讨论的重点已不是“仿像”与模拟有无相似之处,是否模拟或虚构客体,而是“仿像”自身是什么的问题。鲍德里亚在表征危机下,重新确立新“仿像”的逻辑。“仿像”不再与现实相关,而是一个脱离客观真实而又独立存在、自主运行的符号系统。从内部来讲,“仿像”与摹本、“仿像”与现实、“仿像”与媒介概念之间联系是较为紧密的,它们各自的范畴关联也是不容忽视的。从外部来讲,“仿像”理论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外在联系有多种体现,主要包括在文学创作、视觉文化(绘画、广告、影视传媒)、生活景观等方面。文章接下来探讨“仿像”在美学、后现代进程、社会批判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文章主要观点:由于“仿像”的参与,美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它已蔓延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到一个所谓“后美学”或“超美学”的阶段。另外,“仿像”带来了现实感消失、历史感隐退、不确定性以及主体的隐退等一系列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后现代的进程。当然任何一种理论都离不开社会生活,“仿像”与当代社会生活也是同样密切相关。现实世界总是在不断地生成和建构,“仿像”制造的虚构画面欺骗着大众,真实被掩盖,反抗被俘虏,现实变成一片黑暗的荒漠。论文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国内关于“仿像”的研究现状,在其理论的历史起源、理论状况、内在逻辑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在研究领域内,不仅仅局限于鲍德里亚的研究方法和单一模式,还介绍了柏拉图、尼采、德勒兹等关于这一理论的独特阐释。另外,注重理论和现实相结合,重点把握其作为后现代语境下的特征。吸收后现代理论的视野和研究方法,扩展了“仿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突出后现代学科理论的前沿性,结合其存在的历史语境和现实意义,更加准确的反映它的内涵和文化批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