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在永济灌域两年田间试验,探索了不同的微咸水滴灌灌溉制度及不同生育期淋洗时间对土壤水盐及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并利用IsoSource模型确定不同潜在水源对玉米作物生长的贡献率。综合土壤水盐特征、水分利用效率、脱盐率和玉米各生长指标提出了适合河套干旱区的微咸水滴灌灌溉和淋洗制度,为当地微咸水灌溉推广及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0-40cm 土壤含水率比40-100cm的含水率高6.5%。不同生育期淋洗后在0-60cm和60-100cm 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了 18.90%和14.28%,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期淋洗后,0-40cm 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未淋洗(CK)处理,维持时间分别为 12d,25d 和 28d。(2)收获期微咸水各处理土壤呈现不同程度积盐,灌水定额越大,盐分累积越多,各处理0-40cm平均积盐率是淡水处理的6.36倍,60-100cm平均积盐率平均是淡水处理的5.95倍。不同淋洗时间的各处理淋洗后土壤脱盐效果明显,膜内0-60cm淋洗后脱盐率比微咸水滴灌脱盐率提高55.01%,与未淋洗处理相比,淋洗脱盐率平均提高125.79%。膜外脱盐率比膜内提高38.90%,不同生育期淋洗脱盐效果最优为灌浆期淋洗处理脱盐率达到54.78%。(3)利用2017年和2018年试验区降雨氢氧稳定同位素模拟得出当地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6.3138δ18O-15.937。基于直观分析土壤水和作物茎水同位素值得出玉米根系主要吸水深度,结合IsoSource模型得出不同土层的土壤水贡献率。灌水量减小会导致深层土壤水贡献率增加,加深玉米对深层水分的吸收利用。每次灌水后,玉米根系对灌溉水的利用率显著增加,且响应的时间与灌水量相关性较好,生育后期,浅层地下水会对土壤水产生补给作用,贡献率平均为8.30%。(4)淡水处理产量高于微咸水中水处理1.5%,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灌溉定额的微咸水中水处理的产量最高。不同淋洗时间各处理与未淋洗处理相比,拔节期和抽雄期淋洗后产量显著提高18.8%和8.1%(P<0.05),而灌浆期淋洗产量无显著提高。淋洗后各处理的储水量和耗水量均明显增加,不同生育期淋洗对滴灌农田耗水量的影响程度大小为:灌浆期处理>抽雄期处理>拔节期处理。采用微咸水中水滴灌结合拔节期畦灌淋洗处理,即全生育期灌水8次。灌水定额为15m3/亩,拔节期淋洗定额为70m3/亩,既提高作物产量又降低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风险,是适宜河套灌区微咸水滴灌和淋洗的最优灌溉制度。